10月31日清晨,陽光透過薄薄的云層照射在湛江赤坎金沙灣畔。暖陽下,金沙灣碧綠的紅樹林上空大批鷺鳥在藍天下翩翩飛舞。(據11月1日《湛江日報》)
近年來,湛江持續加大生態環境保護力度,在推進生態保護重點任務上下足繡花功夫,持續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持久戰,推動“紅樹林之城”“鮮美湛江”建設,港城綠色版圖不斷擴展,大美濕地越來越多。“白海豚的微笑”“紅樹林的倩影”“越冬鳥的歡歌”已經成為湛江的生態名片。“曬藍天”,是湛江人朋友圈在這個季節最常見的“保留節目”,充分展現了湛江人對于生態環境的獲得感、幸福感不斷提升。
11月1日湛江日報用一個圖片整版,展示了赤坎金沙灣畔紅樹林上空大批鷺鳥起舞的景致,這是一幅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大美畫卷。報道中提到,“鷺鳥與市民和諧共處已成常態……即便市民靠近,也‘人來鳥不驚’,彼此互望”。這場面感十足的一幕,充分說明了越冬候鳥在湛江的“安全感”十足,令人動容。
共繪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大美畫卷,要在繼續因地制宜調整產業結構上發力。近年來,湛江制造業全鏈條勁吹“減碳”之風,精準招引“含金量、含新量、含綠量”更高的企業項目,“花園鋼廠”推出“飛鳥集”,“綠色工業”與白鷺、海豚“同框”……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產業需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從產業生態化,到生態產業化,發展綠色經濟是大勢所趨,是我們努力的方向。
共繪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大美畫卷,人人都應有當好“生態畫家”的意識。綠色低碳發展同每個人息息相關,隨著物質生活條件的改善,人民群眾對清新空氣、清澈水質、清潔環境等生態產品的需求越來越高,從“求生存”轉變到“求生態”,從“盼溫飽”轉變到“盼環保”。每個人都是生態環境的受益者,也是保護者、建設者。比如文明觀鳥,到金沙灣等地觀鳥的市民仿佛都有一套“觀鳥手冊”,能自覺地做到不干擾候鳥的正常活動、不高聲叫喊、保持適當的距離、不投喂食物及投擲石塊,這就是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作貢獻。“人來鳥不驚”的故事也在告訴我們,在生態環境保護方面,只有算大賬、算長遠賬、算整體賬、算綜合賬,守住人類活動的有形邊界和無形邊界,限制人類過度利用自然的不合理行為,才能真正構建和諧共生的人與自然關系。
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重塑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消費方式,推進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我們一定能攜手描繪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湛江生態畫卷”。
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