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暑過后,在雷州市南興鎮的稻田上,“雙搶”的忙碌漸漸褪去,鄉村原應步入寧靜的序曲。然而,7月26日,當記者走入南興鎮梅田村“稻稻+”產業園,陣陣清脆的縫紉機聲從園區鄉村振興制衣廠內傳來,與遠處村莊孩童的歡笑聲、田地里風吹秧苗拔節生長的自然之音交織,為這片土地重新披上了一層熱鬧與活力的外衣。
當前,珠三角地區生產生活成本日益攀升,傳統產業轉移已是大勢所趨。但如何轉?又要往哪里轉?鄉村土地流轉加速,富余的農戶勞動力又該何去何從?雷州市作為人口大市,外出務工還是留守家鄉的選擇題,長期困擾無數家庭,如何留住人才、促進鄉村發展成了亟待破解的難題。面對“時代之問”,如今,在南興鎮鄉村里,如雨后春筍般出現的中小微型制衣廠或許能給出部分答案。
南興鎮梅田村產業園的鄉村振興制衣廠,員工忙個不停。記者李忠 攝
近年來,南興鎮積極開展“百千萬工程”建設,緊抓珠三角地區勞動密集型產業轉移機遇,依托本地人力資源優勢,通過積極的招商引資政策和鼓勵鄉賢回鄉置業等模式,在所轄農村因地制宜引入一批中小微型制衣廠,引導大批青年婦女勞動力實現“家門口”就業,激發鎮村高質量發展強勁動能。
全鎮興建制衣廠54家,制衣產業年產值超1億元
“本廠貨源充足,需招冚車、平車人工多名。”位于南興鎮夏初村國道207旁的一處自建樓前,一份用大紅紙書寫的招聘公告格外引人注目。
夏初村海沁沙制衣廠正位于該自建樓一樓,廠內數名女工正熟練地操作著縫紉機,快速地縫制著各式兒童服裝。
“近年來,村里交通、物流和通信等方面越來越完善,鄉鎮的人工費用和場地租金相比珠三角更有優勢。”海沁沙制衣廠負責人馮先生說,一年前,聽了一位在佛山經營大型制衣廠的朋友的建議,他就回村建了這個制衣廠。據介紹,該廠大部分機器和生產材料都由固定合作的總廠家通過物流直接配送,他只需負責在當地解決技術工人的用工問題,按照訂單要求制作成衣發送回總廠。
“大部分女工年輕時都在珠三角地區工作過,因為要照顧老人小孩等原因才回到村里成為了‘留守婦女’。所以,村里并不缺乏熟練工,還有不少人前來學習技術。”馮先生一邊在手機上查看訂單,一邊向記者說道。目前,廠里擁有各式縫紉機器16臺,每天有約10個工人在工作,掛出招聘公告后,基本每天都會有人打電話來求聘。今年,該廠預計可生產近百萬件童裝成衣,據了解,這些童裝主要銷往非洲、東南亞等地。
類似這種生產經營模式的微小型制衣廠,夏初村當前共擁有3家。夏初村黨支部書記馮伍任介紹,這些制衣廠均為近兩年新建,通常由村民利用自家自建房或租用周邊交通便利的自建房開設,以家庭式或中小型規模運營。生產最高峰時期,村里有近80名女工參與到制衣生產中。
“村里對制衣廠的發展是全力支持的,一方面通過宣傳,吸引更多留村婦女參與制衣工作或技術培訓學習,另一方面,也積極協助有意向投資的老板解決場地等問題,努力營造優質的營商環境,為村民帶來更多就業崗位。”馮伍任說。
據統計,全鎮目前已建立中小型制衣廠22家、家庭式微型制衣廠32家,擁有固定技術工從業人員1022人,全鎮制衣產業年產值超1億元,成為推動當地鄉村產業振興的新引擎。
“留守婦女”實現“串門”打工,既能賺錢又能顧家
時至正午,記者在梅田村鄉村振興制衣廠的車間看到,寬敞明亮的車間內,10余名女工仍聚精會神地操作著縫紉機,她們雙手靈巧翻飛,一件件衣物逐漸成形。
“合作社最初聚焦水稻種植、稻谷烘干等產業,主要由男性村民參與。為了促進村里留守婦女的就業,三年前,我們引入了制衣廠項目。”梅田村村委會主任吳湛軍介紹,該制衣廠由梅田村委會與梅興種養專業合作社共同投資興建,主要生產與制造女裝成衣。目前,該廠擁有超過60名“媽媽工人”。
“媽媽制衣廠”的出現,讓女性成為鄉村振興的重要力量,成為南興鎮產業發展與群眾就業增收的新典范。
“現在是暑假,中午不用急著回家照顧孩子了。這里按件計酬,有時間我就想著多做幾件,多勞多得嘛。”工人李姐是車間里的老員工,采訪過程中,她雙手在機器前仍舊操作不停,絲毫不見疲憊之態。
“我覺得這份工作特別適合我們這種需要照顧家庭的寶媽。”李姐笑著說道,臉上洋溢著輕松與自信,“這里離家近,‘串個門’的距離就能上班了,而且工作時間自由,廠里基本24小時都開著門,平時晚上閑下來了,我也會來多做點活。”
居住在南興鎮的陳女士,年輕時在佛山服裝制作相關行業工作,積累了近十年的工作經驗。兩年前,為了照顧孩子,她選擇回到鎮里居住。半年前,她成為夏初村海沁沙制衣廠一名“媽媽工人”。
“原本想著回鄉后只能務農或打零工補貼家用,沒想到村里也辦起了制衣廠,讓我拾起了‘老本行’。”陳女士感慨道,“雖然整體收入跟珠三角地區還是有差距,但在鎮里而言,這份收入已經非常可觀了。最重要的是,我還能陪在孩子和老人身邊,我覺得很值得。”
據了解,在制衣行業的生產高峰時期,南興鎮的制衣廠熟練“媽媽工人”月工資逾5500元。
“原本這類勞動密集型產業多集中在城鎮,工人流動性大。但現在我們把制衣廠搬到村里后,由于用工多為本村或周邊村民,時間自由、離家近,工人們都非常固定和積極,總廠家也十分愿意和我們合作。”吳湛軍笑著說。
實現鄉村振興與村民幸福“雙向奔赴”
城鄉融合發展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必然要求。南興鎮制衣產業的興起,正積極推動城鄉要素的自由流動與平等交換,不僅實現閑置勞動力、土地等資源配置效率最優化和效益最大化,制衣廠的發展將如同一股清泉,激活鄉村經濟的每一個細胞:從原材料的采購到生產加工,再到銷售配送的終端市場,每一個環節將緊密相連,推動相關產業鏈條在鄉鎮的延伸和完善,帶來鄉村經濟結構的深刻變革。
“去年,梅田村鄉村振興制衣廠為村里剛高考完的受困學生小吳提供了制衣技術培訓和臨時工崗位,通過工資與補貼等方式,為他發放了一萬多元,幫助他解決新學期的生活費難題。”南興鎮黨委書記陳錫廣告訴記者,制衣廠興建也為各村帶來了可觀的集體收入,實現了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雙贏。
據介紹,梅田村鄉村振興制衣廠正積極籌劃進一步擴大規模,將通過租用總面積達30畝的村內現有閑置學校建筑及土地資源,成立梅田制衣有限公司,進一步延伸生產鏈條,實現專業化、公司化運營。預計隨著新公司的成立與運營,將有效解決全鎮范圍內上千人的就業問題。
陳錫廣表示,下一步,南興鎮將持續優化營商環境,通過積極改善基礎設施、提升公共服務水平、加大政策扶持和引導力度等方式,因地制宜地引進中小企業,適度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同時也鼓勵鄉賢回鄉興業,通過“總廠+分廠+家庭式‘微工廠’”的創新模式、“大老板+小老板+‘留守婦女’工人”的靈活用工方式,“由點及面”幫助更多群眾在“家門口”實現就業增收,進一步打造具有品牌影響力和地方特色的制衣產業,共同書寫鄉村振興與村民幸福“雙向奔赴”的美好篇章。
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