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24廣東最美公共文化新空間公布,湛江5處上榜。分別是廉江市城市智慧書屋、遂溪縣粵文坊、南極村藝術家部落文化空間、“湛江記憶”非遺展覽館、小林漫畫閱讀空間。
工作日的間隙,尋一間安靜舒適的書屋,嘆一杯茶、讀一本書;或是參與一場對談、聽一場音樂會……近年來,廣東打造了超過4800家以“粵書吧”“粵文坊”為代表的公共文化新空間,它們或居于社區一角,或在樓宇商廈內,或在稻田之上,將公共文化服務的觸角不斷深入城鄉、延伸到群眾家門口。
這些公共文化新空間,為推進文化強市建設提供了良好支撐。公共文化新空間建設,是塑造城市形象、衡量城市底蘊和文化軟實力的重要標尺,能夠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塑造城市氣質;能夠促進文化產業繁榮發展,增強文化創新能力;能夠讓城市更有魅力和活力,提升要素吸附力和人才吸引力。這次5處公共文化新空間上榜,正好立起標桿,為打造更多優秀的公共文化新空間打下基礎。
公共文化新空間,究竟“新”在哪里?其“新”,應該是與傳統公共文化空間相對而言的。公共文化新空間破除了以往以社區為單位或以公共文化場館,如博物館、圖書館等為載體的傳統建設模式,追求空間形態之“美”,它既有文化內涵又有美學品位,以新的審美品質滿足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新期待。而且,融合各類資源,有利于擴大受眾覆蓋面,增強空間可及性,更有利于打造滿足市場多元需求的“實用且美”公共文化空間。比如廉江市城市智慧書屋,建在廉江市一小、廉江中學大門口,中小學生讀者流量大。書屋具有自助借還圖書、電子圖書借閱、自動統計數據等功能,可以滿足全年齡段讀者的多元需求,市民群眾在此可以體驗多元、共享、優質的服務內容。有些地方的公共文化新空間,更是找準周邊群眾的文化需求,通過定制研發微信小程序,實現活動發布、在線報名、內容管理、志愿者管理等,以互動式、預約式、菜單式服務提高用戶使用、參與的便捷度,推動公共文化新空間服務與群眾文化需求高效對接。
求“新”,就要學會如何去“融”。刷刷手機視頻,已經可以看到不少公共文化新空間圍繞“空間+”“融合×”做出了新文章。各色各樣的公共文化新空間以美好生活為出發點,集養老、托幼、應急、日常維修等日常“剛性需求”和文化沙龍、閱讀分享等“軟性需求”于一身,全方位提升著周邊居民的生活品質。比如位于赤坎老街的小林漫畫閱讀空間,不僅自身辦成了“網紅”,同時也通過“空間+文旅”,支撐著老街走向“長紅”。小林漫畫閱讀空間開放以來,定期展示小林老師漫畫,還不定期組織廣州灣歷史文化展、歷史文化名人展等展覽,免費開放閱覽室,形成了全新復合空間,成了古商埠旅游景點的集合點和熱門打卡地。
值得一提的是,有關各方應加強公共文化新空間的宣傳,讓市民知曉并熟悉這些公共文化新空間的分布和功能,從而帶動“流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