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蔚藍海洋與紅褐陸地相間的潮間帶上,矗立著大片的紅樹林。樹上鷺鳥翔集,樹下魚蝦匯聚,這里是眾多水鳥、水生物的棲息地。紅樹林在凈化海水、調節氣候、保護海岸方面都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目前,湛江紅樹林面積達9000多公頃,品種達25種,其中包括了多個珍稀品種。”——3月1日,央視《新聞直播間》播出《廣東湛江:云開觀樹色 海靜聽鷺鳴》,時長達39秒。
近兩年來,有關“紅樹林之城”方面的消息、通訊、專題、歌曲在湛江主流媒體中廣泛報道,“第一屆嶺南紅樹林學術論壇”在湛江舉辦,嶺南師范學院成立了“紅樹林研究院”——“紅樹林意識”可以說已經家喻戶曉,深入人心。
如何讓“紅樹林熱”變為持久不衰的“恒熱”?如何把“紅樹林之城”這張生態文明的好牌打得更出彩?我們認為,需要把藍天碧海紅土地上的“紅樹林情結”放到生態文明建設的大背景下認識。
我們正在打造“紅樹林之城”,把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與湛江紅土地文化品牌的建設密切結合。在這樣“整體觀”的觀照之下,旅游區的建設、自然科普的本土化、海上森林紅樹林的修復保護、生態產業的恢復發展……都有了自己堅如磐石的站位。
有學者指出,生態學是“人類的家政學”與“自然的經濟的科學”:“在其中嵌入著人的家務或人的經濟學,而且人的家政與生態學以多種多樣的方式不可分離地緊密交纏在一起。”以此理解“紅樹林之城”的打造,視野或許會更加開闊,更加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