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0日,省政協十三屆一次會議在廣州開幕。省政協委員、市政協主席李多民帶來了兩份提案,從推動數字化轉型,加強先進制造業區域合作等多角度廣獻良策,推進我省制造業高質量發展。
強化數字引領 推進高質量發展
李多民表示,加快數字化轉型,是把握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新機遇、搶占產業未來制高點的戰略選擇,將是我省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加快建設現代產業體系的客觀要求。
目前我省制造業推進數字化轉型正面臨著投入與產出不成正比,不愿意持續投入,專注不夠等方面問題。
如何加快推進我省制造業數字化轉型?李多民從健全政策體系、加強數字化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加強核心技術攻關、深化重點行業融合應用、以點帶面加速企業“鏈式”轉型等方面提出了建議。
他建議加快出臺企業數字化轉型等政策,引導地方出臺相關配套文件,持續優化頂層設計,健全政策體系,為制造企業數字化轉型提供良好的發展環境。
按照適度超前原則,全面部署構建以5G和千兆光網等信息通訊網絡為基礎、以數據和算力為核心、以融合創新為突破的數字基礎設施體系。加快推進一體化工業大數據中心體系建設,深入推進數網、數云、云邊協同發展,促進基礎設施集群化、智能化改造和綠色化升級,提升人工智能、區塊鏈等設施服務能力。
深入實施工業互聯網創新發展工程,接續開展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加快突破端邊云計算、工業大數據、人工智能等關鍵技術,持續推進高端芯片、智能傳感、關鍵基礎軟件等領域迭代創新應用。引導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推動相關龍頭企業、高校和研究院加強核心零部件,先進基礎工藝、關鍵基礎材料和設備的研發突破。
圍繞我省汽車、鋼鐵、裝備制造、石化化工、電子信息、醫藥醫療等領域深入推進工業互聯網融合應用,促進行業提質、增效、降本、綠色、安全發展。面向重點行業產業集群、園區基地建設行業服務平臺,推廣通用型解決方案,面向企業提供個性化解決方案,建設一批工業互聯網產業示范基地。
深入實施《廣東省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十四五”規劃》,樹立一批數字化轉型典型標桿案例,推動廣大中小企業“看樣學樣”,從而匯聚資源、凝聚共識,著力破解“不愿轉、不敢轉、不會轉、不能轉”共性難題,以數字化轉型引領企業專精特新發展。系統全面、分類分業推動大型企業數字化轉型,深化生態協作,形成協同的數字化轉型合力。支持產業鏈大企業“建平臺”、中小企業“用平臺”,加速推進大中小企業協同“鏈式”數字化轉型。
加強區域合作 推動高質量發展
李多民表示,先進制造業發展需要城市積極融入對接國家重大戰略,在與周邊地區的協作中推動產業鏈數字化、智能化升級,構建制造業與服務業良性互動的產業生態圈。
但目前我省東西北城市在制造業發展過程中,存在周邊城市產業同質競爭、城市地位日益邊緣化、自身制造業“頭重腳輕”等問題,區域合作發展面臨諸多挑戰。
為推動廣東先進制造業區域合作高質量發展,李多民建議,鼓勵引導粵東西北城市精準對接珠三角、粵港澳大灣區,重點承接產業轉移,探索跨區域園區合作的成本分擔機制、稅收利益分享機制、利益爭端處理機制,建立區域間產業轉移統籌協調機制和重大承接項目服務機制。
其次,要聚焦龍頭企業和優勢產業,打造特色化產業集群。在大力發展粵東西北本地龍頭企業基礎上不斷補鏈延鏈強鏈,支持龍頭企業做大做強。深化開展產業上下游、企業間、企地間等合作,形成產業聚合優勢,增強產業鏈聚合力和爆發力。同時要加強與珠三角、粵港澳大灣區科技合作和人才交流,推動科技成果應用轉化落地。持續優化營商環境,激發企業發展活力。
此外,要推動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融合發展,培育先進制造業的生態服務圈。建議提高科技服務業、檢驗監測、金融商貿、人力資源、現代物流等生產性服務業發展效益,構建以高端制造業為引導、現代生產性服務業為支撐的產業協同發展機制。服務制造業轉型升級需求,加快生產制造與信息技術服務融合,構建制造業與服務業有機融合的產業生態圈。
同時,針對湛江市已成立高標準規劃建設承接產業有序轉移主平臺前期工作專班,暫定依托雷州、奮勇現有園區基礎上規劃建設主平臺,啟動《湛江市打造承接產業轉移主平臺規劃建設方案》編制工作。他懇請協調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等部門,指導湛江市編制《湛江市打造承接產業轉移主平臺規劃建設方案》,并支持湛江市遴選成為省級主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