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隨著兔年春節臨近,王安石《元日》中所描繪的過年盛景,再次鮮活了人們的記憶。
春節作為中華民族一年中最為醒目的“文化符號”,年味中最不能缺少的是“文化味兒”。無論是貼春聯、趕廟會、守歲,還是舞龍燈、掛燈籠……濃濃的“文化味”兒,讓過年的味道歷久彌香。
過年是歲月更替,過年的“文化味”兒當然要常過常新。隨著現代生活方式的轉變,人們的娛樂方式、興趣點也逐步分散了。像貼年畫、貼窗花之類的,在許多年輕人眼中失去了魅力。要想讓過年“文化味”濃郁甘醇,當在繼承傳統文化和適應現代生活之間找準最佳結合點,在尊重傳統習俗,繼承傳統文化中不斷創新發展,形成富有時代感兼具“正能量”的新年俗。集五福、云拜年、微信發紅包……近年來,這些用新智慧營造的“文化味”兒,一樣在追求著“團團圓圓,和和美美”,讓大家樂在其中。
當然,讓過年“文化味”濃郁甘醇,各級政府要搭臺“唱大戲”。既要精準對接群眾過年文化需求,讓送戲、送電影、送演出、送書畫等活動“你唱罷來我登場”;又要創新方法,整合社會資源,依靠政府和社會“兩手力量”,讓過年各項文化活動異彩紛呈。
安全過年無疑也是一種節日文化。尤其是兔年春節,隨著乙類乙管措施加快落地,跨地區人員流動環境將加速改善,集體組織文化活動也好,個人享用“文化大餐”也罷,一定要無條件服從政府的各項防疫規定,一切置于“平安春節”的倡導之下,讓“健康春節”成為兔年春節的主打文化元素。
讓過年“文化味”濃郁甘醇,這是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要的題中之義。春節多了“文化味”兒,人民群眾收獲的一定是充實而精彩的歡歡喜喜過大年的幸福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