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孩子感知傳統文化之美。記者 張鋒鋒 攝
踏著2023年新年的鼓點,“雙減”政策下的第二個寒假如期而至。寒假期間,如何強化孩子的傳統節日教育,是眾多家長和教師關注的話題。像春節、元宵這樣的中華傳統節日,包含著深刻的歷史內涵、有著豐富的民俗內容,這些傳統節日從祖輩傳承而來,積淀凝聚了中華民族數千年的歷史文化,是我們血脈相承的節日。通過傳統節日對學生開展傳統文化教育,是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讓孩子了解歷史、珍惜當下的極佳的教育時機。
家長:
傳統節日是傳承傳統文化教育的契機
“我家的孩子非常喜歡過傳統節日,像春節、元宵、端午、中秋,孩子歡喜得不得了,所以我也很重視利用傳統節日對孩子開展傳統文化教育。”家住吳川市梅菉街道沿江路的郭女士說,比如春節時,和孩子一起貼春聯、貼年畫、貼福字,和孩子一起動手操辦年夜飯等,培養孩子對傳統文化的興趣,把中國的傳統文化都融入到生活當中。
郭女士說,在傳統節日里還會有各種各樣的藝術表演,如民族器樂的演奏、戲曲、對對聯等等,讓孩子了解風俗習慣、社會禮儀規范等我國歷史文化知識,能更好的傳承傳統文化。
學校:
孩子參與節日活動更能感受傳統文化魅力
湛江市許多中小學校也積極利用傳統節日對學生進行傳統文化教育。比如湛江市第三小學,布置了一系列與春節、元宵相關的寒假實踐作業。該校著重開展三個活動,第一個活動是:精彩紛呈過春節(我和“春節”合個影)。引導學生利用手機、照相機,在家人聚餐、外出活動時拍一拍自己眼中的“春節”,作品要體現春節氛圍;第二個活動是:經典詩詞頌佳節。通過閱讀與春節關于的名篇、典故,觀看春節文藝節目等方式了解春節、元宵節文化內涵,加強對民族傳統節日的喜愛,加強對中華文化的理解。
該校的第三個活動是:心靈手巧迎佳節。低年級段,利用水果拼出“年味飄飄”為主題的圖案,水果數量顏色不限。中年級段,利用家里的各種春節裝飾材料制作手工燈籠,深刻感受傳統手工的魅力所在,營造家庭濃厚的節日氛圍。高年級段,利用堅果殼、畫筆、顏料等做一個工藝品,也可以是一幅畫……
“在‘雙減’政策的大環境下,寒假里學生們不僅要掌握知識,提高認知,還要掌握技能,增強體質,愉悅身心。”赤坎區教育工作者楊老師說,湛江的不少中小學校,圍繞學校“減輕作業負擔、優化作業設計、提高作業質量、豐富作業形式”的要求,集智研修,形成了以“尋找年味”為主題、成體系的融合性作業,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和綜合實踐能力,讓作業真正為孩子的成長賦能,使同學們的寒假作業有了全新的打開方式。比如湛江市第二十九小學要求學生寒假開展“年味大收集”活動:一、二年級了解廣東春節民俗文化,與父母一起大掃除、貼春聯、逛公園等,體驗春節文化,以圖片或視頻形式在班群與同學們分享交流;三、四年級了解家鄉春節民俗文化,與父母一起置辦年貨、裝飾房子等,以圖片或視頻形式在班群與同學們分享交流;五、六年級了解各地不同的春節民俗文化,與父母一起烹飪有寓意的年夜飯,看春晚等,以圖片或視頻形式在班群與同學們分享交流。
楊老師說,還有的學校,開展“年貨小管家”活動,同學們和爸爸媽媽一起進行年貨大購物,用心記錄每一筆壓歲錢,學會合理的理財。也有一些學校開展“巧手增年味”活動,一、二年級在父母協助下制作賀年小燈籠或花燈;三、四年級“變廢為寶”制作創意“兔子福”,“兔子紅包”;五、六年級收集5條有創意的春聯,學著自己創作一幅春聯。楊老師說,寒假作業合理創設性地設計,既能促使學生的身心和諧發展,又是強化家庭影響力、增強家庭生命力的好方法。父母和孩子共同參與,互為協助,更能促進親子和諧,共度美好佳節。
專家:
家校攜手強化傳統文化教育
吳川市民俗文化專家、廣東省“年例”項目非遺傳承人凌生認為,傳統節日的許多風俗習慣都反映了社會的道德、規范、禮儀等要求,孩子浸潤在濃濃的節日氛圍中,潛移默化地受到熏陶和感染,在親身體驗中了解節日并按照節日的道德要求規范自己的行為,逐步完成向健全的社會人的轉型。他說,傳統節日教育的過程也是教師、家長受教育的過程,家校的有效配合和良性互動,使教師、家長進一步認識到傳統節日教育的價值。師、幼、長共同成長,更有利于教育工作的開展,有利于孩子全面發展。
“對孩子進行傳統節日教育,可以喚醒孩子對悠久、豐富的中華文化的熱愛,激起孩子的民族自豪感。”凌生建議,我們不妨從春節、元宵等重要傳統節日中充分挖掘資源,將其所蘊含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遞給學生。利用傳統節日的教育資源,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需要廣大教育工作者把節日教育活動的設計與學生的認知有機結合起來,挖掘當地可利用的節日資源,統籌制定適合學生年齡、知行合一的方案,必然能使學生獲得成長的啟迪和優秀傳統文化的熏陶。從長遠看,挖掘傳統節日資源,傳承民族優秀文化,對于人的素質和修養提升,乃至增強整個國家的文化自信,都有著現實和深遠的意義。
同時,凌生建議進一步強化“家校攜手”,強化孩子的傳統節日文化教育,同時呼吁教育部門革新觀念,加強民俗教育在學校教育中的比重,開設各類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的課程,特別是節慶教育,進一步加深青少年對中華美德、民俗文化的認識,進一步傳承中華美德,弘揚中華民族精神,讓傳統節日教育的馨香,彌漫學生心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