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閉幕的深圳文博會上,湛江展區的“紅樹林之城”城市名片令人難忘。
回望過去3個月,湛江建設“紅樹林之城”蹄疾步穩——2022年9月,市直機關工委組建“紅樹林之城”宣講隊,致力開展紅樹林科普宣傳;11月,《湛江市科學綠化實施方案》出爐,方案提出2020—2025年計劃新造紅樹林2813公頃;12月,湛江市召開建設“紅樹林之城”工作推進會暨重點提案督辦會,全力推動市政協重點提案辦理,加快推進“紅樹林之城”建設,打造廣東生態文明建設新名片、“綠美廣東”建設新亮點。
過去1年來,湛江建設“紅樹林之城”各項工作取得扎實成效,生態價值持續顯現,經濟價值充分釋放,科研價值進一步強化,人文價值不斷凸顯,正在將“綠水青山”一點點轉化為“金山銀山”。
在國內藍碳領域構建“湛江標準”
2021年6月,“湛江紅樹林造林項目”首筆5880噸的碳減排量轉讓協議簽署,這標志著我國首個藍碳交易項目正式完成。
近年來,“藍碳”開發成為了生態經濟領域研究的新熱點,沿海各地都競相探索,期待以市場化機制實現藍碳產品的經濟價值。
紅樹林逐漸成為綠色經濟發展的沃土,推動形成國內外認可的紅樹林碳匯核算技術規范和標準也成為迫切研究的課題。
我市正加快構建紅樹林碳匯核算方法學“湛江標準”,印發實施《湛江市森林、海洋和漁業碳匯項目開發交易工作指導意見(試行)》,推動開發海洋碳匯相關碳普惠項目,大力發展紅樹林碳匯經濟,積極探索其經濟價值與生態價值實現新途徑。
市生態環境局負責人表示,正以紅樹林為重點,抓緊構建海洋碳匯的統計核算體系及工作機制,進一步完善《紅樹林碳匯核算報告》《紅樹林碳匯碳普惠方法學》等規范文件,并爭取得到省主管部門認可發布,構建“湛江標準”,促進海洋碳匯資源統籌納入全省排放交易體系,進而拉動海洋生態保護社會投資增長,推進海洋資源產業化,壯大藍碳經濟發展。
在全省率先開展“紅樹林種植+養殖耦合”試點
目前,我市就積極探索紅樹林種植+養殖耦合共存的生態型經濟,開發出高附加值的生態產品,打造“湛字號”標桿海產品牌,形成產業集群。
我市爭取到省專項資金,用于建設紅樹林綜合利用實驗基地,開展該模式試點工作。去年10月27日,紅樹林綜合利用實驗項目的全部建設內容通過驗收。
該項目是在廣東省率先開展的“紅樹林種植+養殖耦合”模式試點工作,形成了7項技術指南等一系列技術成果。項目借鑒桑基魚塘模式,遵循紅樹林生態系統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規律,探索養殖塘與紅樹林修復耦合共存營造模式,對指導全省其他養殖塘區域紅樹林保護修復工作的開展、提升土地利用資源效率、實現紅樹林生態修復和養殖塘耦合共存綜合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具有重要現實意義,逐步實現“人養林”向“林養人”轉變,努力走出一條紅樹林保護和水產產業發展雙贏的新路子,打造湛江紅樹林生態養殖新范本。
文旅賦能打造“綠色引擎”
從棧道觀光、趕海挖貝等傳統方式,紅樹林文旅正轉向生態教育、沉浸式旅游。
我市實施文旅賦能,扎實推進紅樹林生態旅游經濟帶建設,打造發展“綠色引擎”。
去年底,繼以紅樹林為主題打造的麻章“海湖山色·滌蕩心靈”之旅和廉江“濱海尋古之旅”被認定為第三批廣東省鄉村旅游精品線路后,特呈島也于去年10月成功創建成為國家3A級旅游景區,為我市第一個以紅樹林為主要亮點之一的國家3A級旅游景區。
市文廣旅體局負責人表示,將積極開發紅樹林旅游資源,打造國家3A級旅游景區。不斷升級完善特呈島紅樹林生態主題公園配套設施,結合特呈島環島綠道、主題民宿、紅樹林度假漁村等的建設,進一步擦亮特呈島國家海洋公園品牌。
同時,指導雷州九龍山紅樹林國家濕地公園、廉江高橋紅樹林景區申報國家3A級旅游景區,支持麻章區湖光紅樹林旅游設施提升項目,指導各縣(市、區)積極打造紅樹林生態旅游項目,推動紅樹林生態旅游與其他旅游資源深度融合,使紅樹林生態旅游成為湛江旅游的新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