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市消委會及12315平臺接到多起消費者關于美發美容店、健身房、培訓機構等投訴。內容都是涉及商家“跑路”,且不肯退還消費者的預付款。(據12月19日《湛江晚報》)
近年,隨著各類美發美容、健身、體育、文化培訓、游樂場所等行業競爭越來越激烈,一些商家以較低折扣吸引消費者預存款或購買預付卡。但是,不少商家被頻頻曝出惡意欺詐、跑路關門、霸王條款等坑人陷阱,使眾多消費者蒙受損失卻申訴無門。近期,市消委會及12315平臺就接到多起消費者投訴,部分商家出現關門跑路、拒退預付款等現象,這充分表明:防范預付式消費風險,監管還需跑在前面。
預付卡問題頻出,一方面原因是由于消費者辦卡盲從和不謹慎所致,另一方面也暴露出相關預防、監管和處罰機制不健全。根據目前相關規定,單用途預付卡發卡企業應在開展此業務之日起30日內前往各級商務主管部門備案,若不備案還逾期不改正,將處以1萬元以上3萬元以下罰款。但據相關實施情況的報告顯示,預付卡年銷售規模近萬億,大量發卡行為未納入監管,大部分發卡商家并沒有在當地商務主管部門備案。越來越多的企業采取“預付卡式”的經營模式,這顯然暗藏著巨大的社會風險。
針對預付式消費亂象,一方面監管部門要主動督促發卡主體備案,做到事前備案也要加強事后監管。另一方面,要對違法經營者嚴厲處罰,并及時對企業的失信信息予以公示,增大其違法成本,以保護消費者合法權益。此外,應建立風險保證金制度,由監管機構對發卡商家進行定期評估,根據商家的經營狀況和信譽決定風險保證金繳納的比例,從而增強預付卡的信用基礎,在商家破產、跑路時,降低消費者的損失。同時,應加快建立消費預防機制和懲罰賠償機制,對跑路和惡意侵占的,要進行治安處罰甚至追究刑事責任。
當然,整治預付式消費市場的亂象,光靠商務部門遠遠不夠,需要多部門協同作戰。商務、市場監管、稅務、公安和人民銀行等部門應加強聯系,開展聯合執法,嚴查嚴管,規范發卡企業經營行為,進而對預付卡進行全面監管。作為消費者更要擦亮眼睛,謹慎預付辦卡,以避免被商家“套路”而掉進預付卡的“坑”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