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混亂、停車困難、生活垃圾亂堆亂放等治理難題逐步解決;重劃車位、加裝電梯、地面實現硬底化,基礎設施逐步完善;老者食堂、“紅色電影周”等惠民利民舉措落地開花……自湛江經開區開展“紅色物業”工作以來,居民們切身感受到物業服務“紅”起來,小區“活”起來,民心“暖”起來。
經開區建成區現有住宅小區167個,其中無物業管理小區29個。為提升城市基層治理水平,2020年以來,在市委組織部的指導下,湛江經開區強化黨建引領,著力推進“紅色物業”創建工作,探索構建“自管型”物業服務模式,把黨的組織有效嵌入城市物業小區和三無老舊小區,全力推進小區黨的組織和工作全覆蓋,推動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新格局。
先行先試 探索多元物業服務模式
“自從我們小區打造全省首家住宅類紅色物業示范點——盛和園紅色物業以來,明顯感覺得到物業管理水平提升了,業主的休閑娛樂活動更多了,鄰里間的關系也更和睦了?!奔易∈⒑蛨@的居民陳姨感嘆道。
盛和園的“紅色物業”創建,正是經開區創新基層治理模式的縮影。2020年,經開區在湛江率先印發《關于加強黨建引領“紅色物業”創建工作實施方案》,提出根據“堅持先易后難、由點及面、有序推進”的總要求,通過試點先行、典型引路,全面推開建成區紅色小區建設。把“紅色物業”創建列為重點工作任務,經開區由區委組織部負責指導督導,在街道、社區分別成立專項工作領導小組,建立健全“紅色議事會”、黨員聯系會議制度等小區治理相關制度,全區自上而下匯聚成一股“紅色合力”。
小區類型不同,物業管理水平參差不齊,三無老舊小區基礎薄弱,該如何通過黨建引領,強化小區的黨組織和黨的工作覆蓋呢?經開區立足實際,分類推進小區黨組織建設,探索出“市場化”“自管型”兩種模式,推進物業服務全覆蓋。
對管理規范、基礎比較好的小區,堅持高標準建設紅色物業黨支部,在盛和園、銀地綠洲等符合條件的市場化物業小區,及時建立小區黨支部和物業服務企業黨支部,通過小區、物業黨建聯建,引領協調共治;在機場小區等具有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能力的無物業管理的老舊小區,建立自管模式,通過成立小區黨支部(小組)、業主委員會,引導居民進行自我管理或自行引進物業服務企業,實現無物業管理小區由“脫管”到“托管”。
黨建引領 盤活小區物業紅色資源
說起機場小區退休人員、黨支部書記楊智敏,泉莊街道黨工委副書記陳龍盛連連稱贊:“老楊熱心能干、責任心強,在大家心里有很高的威望?!睓C場小區原屬機場公司職工宿舍區,小區內共有144戶,多是公司內部職工居住。楊智敏是有著45年黨齡的退休老黨員,從工作崗位退下來后,面對小區從單位脫管后無人管理、居住環境“臟亂差”等問題,他主動請纓配合泉莊街道黨工委創建“紅色物業”。
高票當選黨支部書記后,楊智敏干勁十足,調解居民糾紛矛盾90多次,解決大小問題20多個,讓小區變得和諧溫馨。
“小區有了‘長者食堂’,子女不在家,我們老人也不愁吃不好,針對孤寡老人,還有免費送餐上門的服務。”72歲的盛和園業主吳其有說。從背老人上下樓,到牽頭制定加裝電梯方案等大小事,社區處處可見小區黨支部這支“紅色隊伍”的身影。
為更好地傳遞黨的聲音、收集社情民意,盛和園小區打造了約450平方米的紅色宣傳陣地,并在小區內設置業主黨員活動中心,依托“紅色陣地”宣傳黨的方針政策、收集群眾需求、調節矛盾糾紛,實現服務居民“零距離”。
事實證明,以“關鍵少數”帶動“絕大多數”的路子行得通,也走得好。延伸社區治理的“神經末梢”,搭建黨群連心橋,經開區兩年內分類推進建成小區黨支部24個,其中泉莊街道建成小區黨支部8個,有黨員108人;樂華街道建成小區黨支部16個,有黨員288人。
建管并重 激發居民自治內生動力
在街道黨工委的指導下,創建“紅色物業”的小區紛紛建立居民議事協商機制。機場小區逐步建立起業主大會制度,把一批居民反映強烈的“身邊事”在業主大會進行決議。逐步建立起“紅色議事會”制度,解決居民身邊事。通過“紅色議事會”,機場小區已全體決議通過小區排水溝、排污管道改造及加裝電梯等事宜。
為規范小區管理,東海置業等老舊小區在居民議事協商機制的基礎上,還建立了樓道衛生、樓院清掃制度,把小區衛生問題分解落實到每家每戶。
“小區是我家,建設靠大家。”從反映身邊“小問題”到參與謀劃小區建設“大工程”,在“紅色物業”創建過程中,小區居民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務意識有了明顯提高。
今年以來,經開區24個小區黨支部,396顆“紅心”搏動在數萬家燈火間。據不完全統計,各小區黨支部共開展疫情防控、衛生整治等各類志愿活動130余場次,解決民生實事20余件。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地創新實踐市域治理新模式,經開區正力爭走出一條水土相服、群眾滿意的新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