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保護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推動赤坎區文化發展和繁榮,近日,赤坎區人民政府公布了赤坎區第六批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新增3個項目為傳統技藝門類,分別是生蠔傳統烹飪技藝、拓片裝裱修復技藝、古琴制作技藝。
近年來,赤坎區致力于全區非遺文化的發掘和保護,通過實地走訪、調查挖掘、成立文物非遺專家庫等形式,積極開展非遺的傳承和保護工作,按照“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原則,廣泛發動全社會加入到非遺保護傳承的行列中,逐步形成挖掘資源、保護名錄、有效傳承的非遺保護體系。
截至目前,赤坎區已公布15個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其中木偶戲(湛江木偶戲)被列入國家級非遺項目,龍舞(文章灣簕古龍)、調順網龍、湛江干魚制作技藝、洪拳(湛江洪拳)、湛江海味月餅制作技藝等5個項目被列入省級非遺項目。
拓片裝裱修復技藝
據悉,拓片裝裱修復技藝初始于漢代,《后漢書·蔡邕傳》記載的“熹平四年,……邕乃自書(冊)〔丹〕于碑,使工鐫刻立于太學門外。……及碑始立,其觀視及摹寫者,車乘日千余兩,填塞街陌”中的“摹寫”,雖不能確定為“椎拓”,但可作為“椎拓”的初始技藝的出現。到南朝虞和所著《論書表》中才有“拓書悉用薄紙”的記載,《隋書·經籍志》記載“又后漢鐫刻七經,著于石碑,皆蔡邕所書”及唐太宗《溫泉銘》的拓本至今已有1800多年的歷史。拓片的拓工及用墨從漢代端倪,歷經隋唐已十分精良,應屬于成熟時期,至宋元兩代,拓片已成為收藏的一個重要門類;明清至今,拓片風行于世。
地處天南重地的湛江,厚重的雷州文化遺存有古代陶器的圖紋、磚文、云雷紋銅鼓及名官碩儒撰書的碑刻牌匾,為拓片提供了珍貴而豐富的文化資源。裝裱修復是為拓片保存完美的建檔資料。因此,拓片裝裱修復是一項精工細作的技藝。因碑刻、磚文、文物圖紋歷史悠久,在傳拓時造成的紙面破損,然后再按拓片裝裱修復工序來裝裱。固拓片裝裱修復有審視拓片、配命紙、潤拓片、修復拓片、上糨糊、托命紙、拓片全色、配料、大裱和上天地桿十道大工序。裝裱修復好的拓片,才能真實地還原器物的原貌,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書法價值、史料價值、文物價值、收藏價值,更是一份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楊軍在鼎韻文化工作坊進行全形拓片修復。(赤坎區非遺辦供圖)
楊軍,自小跟隨祖父輩學習拓片裝裱修復技藝,目前全面掌握拓片裝裱修復傳統技藝,按照傳統技藝進行拓片裝裱修復制作。楊軍免費為全國各地傳授拓片裝裱修復技藝100多人,現受聘于嶺南師范學院擔任裝裱修復老師,還創立了鼎韻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并努力拓展業務市場,使項目在傳承中得到發展,他是拓片裝裱修復技藝群體中的優秀傳承人。
生蠔傳統烹飪技藝
作為“中國海鮮美食之都”的湛江,三面環海,港灣眾多,灘涂遼闊,漁業資源豐富。自古以來,湛江蠔民世世代代耕海為田,養蠔吃蠔。生蠔歷史可追溯到新石器時代,湛江轄地鯉魚墩遺址出土有蠔、蚶、白螺、窗貝等大量貝殼,證明這里先人懂得吃生蠔。相傳西漢元鼎年(公元前112年)漢武帝派兵出征,扎營在武樂水(今庫竹渡)北岸,士兵用刀劍撬取礁石上生蠔,清水煮熟,吃后精神大振,一舉平定南越作亂。北宋蘇東坡被貶儋州(時為湛江轄地),從此處登陸,留下蘇二村、東坡井等足跡,他很喜歡吃牡蠣,首創的“酒焗生蠔”菜肴令他抹嘴難忘。
耕海為田,養蠔食蠔,這種延綿千百年的民間風俗,積淀了湛江獨特的生蠔烹飪制作技藝。生蠔傳統烹飪技藝,分為帶殼水烹、去殼水烹、帶殼火烹、半殼火烹、配菜烹飪等五大類烹調方法。而且,在眾多海產品中,蠔是可以隨意烹飪的海產品,炒、煎、蒸、煮、扣、扒、炸、燜、焗、煨、燉、燴、灼、泡、燒、鹵、腌、烤等多種烹調手法都可以把生蠔制成精美佳肴,成為湛江小食一絕。
盧波在挑選生蠔。(赤坎區非遺辦供圖)
盧波,受祖輩影響,自小喜歡做生蠔菜肴。無論何種烹調方法,首先他都要經過挑選,分揀出個大肥美的生蠔,剔除死的和開口變質的生蠔,然后清洗,用網兜住生蠔在海水中來回抖動,洗掉大部分附著雜物和淤泥。烹調前,再用刷子對生蠔的凹凸表面進行清洗。他熟練掌握生蠔水煮、清蒸、酒焗、煲湯、炭燒、生腌、配菜等烹飪技藝,還會做出自己的拿手蠔菜。
古琴制作技藝
古琴是我國歷史最久遠的樂器之一,2003年11月,古琴藝術被聯合國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古琴與古琴制作普及與流傳歷史悠久。南宋著名理學家、教育家、哲學家——朱熹,還有一個鮮為人知的頭銜“古琴大師”。他琴學造詣極高,曾在藍田書院和溪山書院留下了《琴律說》《聲律辨》等文章,古琴曲《碧澗流泉》《月坡》《水清吟》亦為其創作而成。
古琴的制作雅稱斫琴,是一門對技藝要求極高的工藝,古琴制作皆是沿用唐代古琴的純手工制作的技藝,極其復雜。根據工藝流程,每張琴須經過木料選材、定式造型 、槽腹結構、木胚裝配、木胚裱布、灰胎工序、琴徽安裝、髹漆工序、擦漆工序、推光工序、雁足安裝、琴弦安裝、定律調音等十幾個步驟,而每一步驟中包含了上百余道工序、細節。其中除了選料關鍵,上漆繁雜外,試音定音最難掌控,全靠制作傳承人經驗感覺,通過調節薄厚、形狀得到想要的聲音,既需要技術,更需要耐心,每一張傳統手工古琴來之不易,皆需歷時兩年以上方能完成。
王科在制作古琴。(赤坎區非遺辦供圖)
王科,從事古琴制作技藝已多年,不斷秉承管派傳統古琴制作技法,并博采眾家之長,經其手制作的古琴品質穩定經久耐用,造型古樸幽韻,音色渾厚寬和、柔婉圓潤,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和收藏價值,受古琴愛好者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