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以來,湛江銀保監分局緊扣服務實體經濟、防控金融風險、深化金融改革三大任務,擔當作為守初心,履職盡責忠使命,真抓實干促發展,在推動湛江銀行業保險業高質量發展上取得系列實效。
截至2022年6月末,金融業增加值占湛江地區GDP比重為5.36%,比2012年末增長2.16個百分點,金融業已成為湛江重要支柱產業。截至2022年6月末,轄區銀行業資產規模5577.86億元,比2012年末增長1.2倍,跨越了三個千億臺階;各項貸款余額3402億元,比2012年末增長218%;各項存款余額4401.78億元,比2012年末增長134%;轄區存貸比77.30%,比2012年末提高超過20個百分點。轄區保險業實現保費收入72.75億元,同比增長17.31%,為社會提供風險保障金額6.44萬億元,同比增加53.62%。
牢牢抓住黨管金融這個“主心骨”
保持定力、站穩立場,確保金融發展航向正確
一是突出黨對金融工作的統一領導作用。分局黨委帶頭牢牢把握政治機關定位,深刻領會“兩個確立”的決定性意義,堅持學用結合,緊扣中心工作,切實把理論學習成果轉化為應對風險挑戰、推動監管事業的強大動力。
二是突出黨的領導與公司治理有機融合。印發《湛江銀保監分局健全銀行業公司治理三年行動方案(2020—2022年)》,推動黨的領導融入公司治理進一步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全面實施黨建入“章”,完善“雙向進入、交叉任職”領導體制,指導法人機構黨組織切實發揮政治核心作用,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實。
三是突出金融行業政治生態建設。制定清廉金融文化建設常態化實施意見,推動轄內兩個行業協會成立專門工作委員會,召開湛江銀行業保險業紀檢監察工作聯席會議,深化駐湛金融單位之間以及與地方紀委監委之間的溝通聯系,凝聚文化共建合力。舉辦“湛江銀行業保險業清廉金融文化暨合規建設大講堂”,分局黨委書記帶頭為轄區機構的黨委班子、經營班子以及中層干部作題為《永葆“四心”,牢牢站穩人民立場,金融助力湛江邁入全省第一方陣》的主題黨課。舉辦清廉金融文化作品線上展覽,錄制優秀作品展播視頻,以文化人,以廉潤心。推動清廉金融文化建設與合規建設相結合,舉辦“清廉合規促發展 踔厲奮進二十大”黨廉合規知識競賽,銀行業保險業共3343人通過視頻號直播觀看競賽。
牢牢抓住改革這塊“硬骨頭”
事不避難、責不避險,穩住經濟金融大局
一是提高政治站位,對“國之大者”心中有數,切實擔負起深化金融改革的職責使命。在省局黨委、湛江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分局協同各方,按照市場化、法治化原則推動轄內城商行成功引入國資股東,進一步優化股權結構,完善公司治理,增強資本實力。
二是堅持底線思維,增強憂患意識,將矛盾消除于未然,將風險化解于無形。大力推動湛江轄區農合機構改制化險,改制啟動時湛江有高風險農合機構6家,約占全省1/4;需改制機構9家,約占全省1/7,是當時全省改革中高風險機構、改制機構“兩個最多”的地級市。2020年初,吳川農信社正式掛牌,意味著全面完成轄區高風險農合機構風險處置工作,2019年9月銀保監會在湛江召開全國高風險農合機構主要省份推進風險處置工作座談會,充分肯定了湛江農信社風險處置改制做法與成效。
三是創新并推廣醫保“湛江模式”。湛江開創并積極推廣醫保“湛江模式”,將商業保險引入社會醫療保障體系,放大保障效應,減輕政府負擔,還方便了參保群眾看病就醫,提高醫療保障管理水平和運行效率,逐步形成“城鄉一體、市級統籌、商保參與、診療規范、大病醫保”等模式,得到了多方的肯定,實現了醫改的目標和要求,為完善國家決策提供了實踐基礎。
牢牢抓住發展這個“牛鼻子”
溯本歸源、與時俱進,深度融入地方新發展格局
一是立足政策引領。先后印發《湛江銀保監分局關于湛江銀行業和保險業促進打造現代化沿海經濟帶重要發展極的實施意見》《湛江銀保監分局關于完善湛江銀行業保險業支持湛江加快建設省域副中心城市打造現代化沿海經濟帶重要發展極工作機制》等4份文件,并于今年積極協助地方政府出臺《湛江市人民政府辦公室關于印發湛江市構建省域副中心城市金融發展體系工作方案》,聯合相關部門出臺《關于金融支持湛江建設“紅樹林之城”的指導意見》等多項文件,堅持走特色經濟發展路線。
二是立足支柱行業縱深發展。截至2022年6月末,轄區基礎設施建設貸款余額突破400億元,比2012年末增幅超過200%。批發和零售業貸款余額639.41億元,比2012年末增加352.99億元,增幅翻番。
三是立足優勢產業高質量發展。引領轄區銀行業金融機構大力支持臨港石化、臨港鋼鐵、海上風電等現代化臨海產業建設,如,中科煉化、廣東廉江核電項目、寶鋼湛江鋼鐵基地、大唐國際雷州電廠等,同時不斷創新漁船抵押(擔保)貸款、海洋使用權抵押貸款、沿海灘涂經營權抵押擔保貸款等涉海金融產品,以及特色海洋保險險種等,為海洋金融提質增效。
牢牢盯住短板這塊“絆腳石”
補齊弱項、加固地板,促進經濟全面起勢
一是探索“從無到有”。落實雙碳,緊扣湛江市產業綠色提質行動和建筑綠色發展行動,全面貫徹落實市委市政府綠色低碳發展的新發展理念,積極構建綠色低碳發展的長效機制,引導銀行機構豐富產品滿足“菠蘿”產業金融需求,主動融入本地新能源產業發展,尤其是加大對環保治理、無廢循環經濟、太陽能、風能等領域的信貸投放,截至6月末,轄區綠色信貸余額249.85億元,較2017年末增長390.2%,助力湛江打造“菠蘿”“紅樹林”和“清潔能源”三張綠色名片。
二是推動“從弱到強”。金融服務的獲得度“更加精準”,多部門聯合發力、共同推進,銀行保險機構主動服務、積極對接,截至2021年末,轄區小微企業貸款余額1033.16億元,其中,小微企業信用貸款140.35億元,當年增速達35.47%。盤活縣域金融資源,縣域廉江、吳川存貸比分別2021年當年上升9.44個百分點、5.35個百分點,成倍完成銀保監會關于縣域存貸比的考核指標。
牢牢抓住特色這張“活名片”
因地制宜、因城施策,緊緊圍繞本地化夯實風險保障基礎
一是積極推動“首單”“首個”落地。近十年來,湛江保險業主動爭取、積極推進,實現多個全省“首單”“首個”,如2016年湛江率先在廣東省內實施巨災指數保險、2019年廣東省首個“豬飼料成本價格指數保險+期貨”項目在湛江落地、2021年廣東首單海水網箱風災保險落地湛江徐聞等。
二是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積極推進嶺南特色水果保險的增品、擴面,目前涵蓋的嶺南特色水果種類已經超30多個,包括荔枝、龍眼、菠蘿、火龍果、黃皮、楊桃、番石榴等。積極構建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大病保險+醫療救助”多層次保障體系,積極開發“防貧保”醫療保險產品,為低收入人群構建第四重健康保障防線。2021年轄區保險機構為社會提供風險保障金額8.69萬億元,同比增加91.84%,其中轄區農業保險風險保障金額首次進入百億大關,農險賠付支出(5.02億元)、受益農戶戶次(48.34萬)指標居全省第一。
三是創新推廣融資業務。依托廣東省加工貿易企業扶持政策,創新推廣“加易貸”融資業務,通過政府增信投放信貸支持助力加工貿易企業揚帆起航,穩定加工貿易產業鏈、供應鏈,為湛江地區“穩外貿”工作添磚加瓦,累計為加工貿易企業投放加易貸34億元助力“湛江鍋”“湛江蝦”“湛江紙”走向世界。
牢牢抓住防風險這道“生命線”
多措并舉、補偏救弊,推進銀行保險機構合規經營
守土有責、守土負責、守土盡責,風險防范化解取得實質性的突破。截至2021年末,湛江轄區不良貸款率下降至1%的歷史低位,一是突出農村中小法人機構穩健發展。2012至2021年間,轄內農合機構整體經營情況發生了質的改變,從9家歷史包袱沉重的農村信用合作社改制為6家輕裝上陣的農村商業銀行,凈利潤從2.47億元增加至8.62億元,總體不良貸款率從15.49%降至1.49%。資產充足基礎得到進一步夯實,農合機構整體資本充足率、撥備覆蓋率等各項指標持續提升。2021年末,轄內所有農商行的資本充足率均高于15%。
二是突出車險市場專項整治。印發《湛江車險市場專項整治工作實施方案》,專項整治工作進行系列宣傳報道8篇次,堅決遏制車險市場惡性競爭和虛假理賠亂象。截至7月末,專項整治取得初步成效,轄內車險綜合費用率24.13%、綜合賠付率70.50%,分別較去年末下降1.60、5.97個百分點,車險市場不斷向好;轄內財險機構共對涉嫌酒駕頂包、肇事逃逸、虛構事故騙保等622件案件依法拒賠,共減少損失金額2962.35萬元。
三是突出強監管、嚴監管手段。近十年來,湛江分局共處罰金額2420萬元,近兩年處罰金額1300萬元,占比達53.72%,營造了監管從嚴的氛圍,筑牢了機構合規經營的氛圍。
牢牢抓住民生這條“對標軸”
以人為本、為民服務,推動“我為群眾辦實事”走深走實
一是推動建立健全調解機制。指導湛江銀行同業公會設立了湛江銀行業消費糾紛人民調解委員會,健全湛江銀行業消費者權益保護體制機制建設,推動籌建湛江銀行業保險業消費者權益保護中心,進一步發揮行業自律組織作用,努力為消費者提供多元化金融糾紛解決機制。
二是支持房地產市場穩健發展。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支持剛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推動出臺堅持“穩地價、穩房價、穩預期”目標。主動指導做好轄區“保交樓”金融服務,有效應對“強制停貸”衍生風險。
三是助力新市民安家樂業。認真落實差異化住房信貸政策,充分發揮金融賦能、資源整合優勢助力新市民實現“安家夢”。轄區銀行機構推出“農民安家貸”“抵押e貸”“房抵e貸”“創業擔保貸”等。
四是堅決將人民性貫徹到底。湛江新冠疫情最緊急的時刻,轄區銀行保險機構充分展現自身社會責任感、使命感,大力支持行業復工復產、保障基礎金融服務,同時積極投身抗疫一線,成為聯控聯防、群防群治的重要力量。
下一步,湛江銀保監分局將持續圍繞“服務實體經濟、防控金融風險、深化金融改革”三大任務,做實“金融資源集聚發展體制機制支持保障、金融風險防范化解、改革創新提升服務區域經濟發展能力、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四篇文章,全力推動轄區銀行業保險業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