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東風汽車股份有限公司制造總部襄陽工廠的總裝車間生產線上,一輛輛東風輕卡正在有序下線。 王虎 攝
6月18日召開的湖北省第十二次黨代會提出,大力發展襄陽都市圈,支持襄陽打造引領漢江流域發展、輻射南襄盆地的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設聯結中西部新通道的核心樞紐節點,輻射帶動“襄十隨神”城市群發展。
多重政策疊加影響之下,襄陽面臨著重大戰略發展機遇。
襄陽是一座工農業明星城市,聚產業謀發展,助企業促振興。作為國家老工業基地、全國重要的軍工企業集聚地和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國家智慧城市試點城市,襄陽現已形成汽車產業為龍頭,農產品深加工、裝備制造、電子信息、醫藥化工、新能源新材料、現代服務業為支柱的現代產業體系。2021年,汽車及零部件、農產品加工兩個千億級主導產業產值分別達到2386億元、1838億元,有力支撐了襄陽經濟社會發展。近年來,襄陽深入貫徹新發展理念,穩中求進推動高質量發展,綜合實力顯著增強,2021年全市經濟總量達到5309億元,在全國339個地級及以上城市中排名第49位。
今年以來,全市經濟承壓前行、穩中向好,上半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560.92億元,同比增長5.5%,地區生產總值、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固定資產投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等主要經濟指標增速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當前,襄陽在全國全省發展大格局中的戰略地位更加凸顯,國家明確把襄陽確定為中部地區重點城市、漢江流域中心城市、省域副中心城市;湖北省委省政府對襄陽發展也寄予厚望,前不久召開的省第十二次黨代會明確提出“大力發展襄陽都市圈,支持襄陽打造引領漢江流域發展、輻射南襄盆地的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設聯接中西部新通道的核心樞紐節點”,賦予襄陽新的歷史使命,在多重戰略機遇疊加的重大利好下,襄陽的發展優勢日益凸顯。
在湖北自貿區襄陽片區內的金鷹重工物流園,記者用無人機拍攝的用于進出口貿易的大型集裝箱和大型機械設備。 王虎 攝
產業鏈條較為完備
鏈式發展帶來聚變效應
襄陽是國家老工業基地,工業門類較為齊全,目前確定了汽車、電子信息、航空航天、軌道交通、智能裝備等13條先進制造業產業鏈和糧食、生豬、茶葉等十大現代農業產業鏈,加快推進產業鏈供應鏈優化升級,著力構建“135”現代產業體系。力爭到“十四五”末,培育形成汽車及零部件1個3000億級,裝備制造、食品、紡織服裝3個千億級,生物醫藥、新一代信息技術、新能源新材料、精細化工、節能環保5個500億級的產業集群,打造萬億工業強市。
發展平臺更加寬廣
園區建設打造開放高地
襄陽擁有3個國家級開發區,11個省級開發區,20個市級特色產業園區。中國(湖北)自貿區襄陽片區正在全力打造進出口加工、服務貿易、跨境金融、知識產權交易等國際化產業園區;高新區、自貿片區、綜合保稅區、跨境電商綜試區“四區疊加”的制度創新與產業聯動優勢持續釋放,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的成果日益凸顯。襄陽物流體系完善,已初步形成“一江四線”格局,開通了9條國際物流通道貨運班列。
交通區位極為優越
樞紐中心迎來發展新機
襄陽得天獨厚,古代文獻中曾寫道:以天下言之,則重在襄陽;天下之腰膂,襄陽實握之。襄陽是國務院確定的全國性綜合交通樞紐。自古就是交通要塞,歷史上被譽為“南船北馬、七省通衢”。襄陽地處中原、長江中游、成渝和關中四大城市群幾何中心,“七省通衢”的資源集散優勢進一步放大。襄陽機場開通航線25條,通航城市34個,正對標一類航空口岸加速推進客貨運雙樞紐工程實施;襄陽港是湖北省五大樞紐港之一,襄陽港小河港綜合碼頭一期工程開港運營,襄陽造“大國重器”高鐵架橋機從小河港啟航,通過江海聯運出口至泰國,通江達海的航運體系初步形成;鄭渝高鐵全線貫通,合襄高鐵已納入“十四五”規劃,襄陽連接南北、橫貫東西的立體交通網絡基本形成。
營商環境更趨優越
一流環境打造服務高地
當前,襄陽在全國率先實施出口退稅電子“退免更”、工業項目“先建后驗”“拿地即開工”“區域性統一評價”等改革舉措,登記企業僅需1個工作日;設立了漢江產業基金,建立了產業項目“投資+信貸+基金”聯動機制,“一企一策”為投資者量身定做支持政策;設立了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專項資金,每年對新能源汽車進行地方補貼。在科教資源上,湖北隆中實驗室已經掛牌、武漢理工大學襄陽示范區已經開園;華中農業大學襄陽現代農業研究院(校區)、襄陽華中科技大學先進制造工程研究院、北航襄陽航空研究院等一批重點科教研發項目正在加速建成。在人才支撐上,出臺了隆中青年英才實施辦法、校地校企聯合育才計劃等一系列政策,在科研資助、住房優惠、子女入學等方面予以扶持,幫助企業解決人才后顧之憂。在服務保障上,成立了“鏈長+鏈主”產業鏈發展體系,配備了金融鏈長,建立了“五個一”工作推進機制,傾心竭力為項目和企業提供更好服務、營造更優環境。
指導:阮小遠 黃康生
策劃:韓海冰
統籌:韓海冰 馮智波 許 冰 蔡興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