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茂能(左二)與學者一起走基層。
鄉村振興,不僅要有適合當地資源優勢的產業“硬支撐”,還需要有文化實力的“軟支撐”。18年來,徐茂能胸懷濃濃的鄉村情懷,奔走于雷州半島鄉鎮村落,致力于鄉村旅游文化的挖掘,給鄉村振興提供精神支柱和文化滋養。2021年11月,他被文化和旅游部授予“鄉村文化和旅游能人”榮譽稱號。
挖掘村史文化
上世紀60年代末,徐茂能出生于麻章區太平鎮仙村的農民家庭。小時候,他的父親經常給他講述村里鄉賢的故事。太平鎮環境優美,歷史人文底蘊深厚。據史載:西漢和東漢先后兩位伏波將軍,在武樂水(今城月河)練水軍,備戰平南。北宋寇準被貶入雷,壽終送葬過武樂水渡口,扶棺竹子插在該渡口岸邊而叢生茂盛,后易名為寇(庫)竹渡口,至清代,為紀念寇準,在寇(庫)竹渡口建仰萊亭(寇準被追封為萊國公)。明代隆慶年間,太平白鴿寨(今通明港)設置水師,清初,為海戰聯防聯通,在通明和城月兩河流域連同通明灣的沿海村莊,設置共有六個與白鴿寨水師相呼應的煙樓墩。晚清至廣州灣時期的太平鎮,有騎樓老街、義學祠、法式太平營建筑物、法國太平飛機場(俗稱飛船塢)等等。這些歷史文化,都給童年的徐茂能留下難忘的印象,讓他從小就對傳統歷史文化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1986年,徐茂能考上了醫學中專,畢業后分配在市區醫院工作。但家鄉的一草一木,始終讓他魂牽夢縈。他在做好本職工作之余,經常利用業余時間深入鄉村訪古采風,對古道、古村、古跡、民俗進行深入研究。近年來,他致力于麻章區鄉村旅游文化的挖掘,對麻章區麻章、湖光、太平等三個鎮的文旅特色和自然優勢了如指掌,為文旅內容充實麻章區文創工作而努力。
記者打開他開設的美篇號“圖文并茂能編”,無不浸透他濃濃的家鄉情愫。從2016年開始到今年6月底,共發表了732篇文章,其中500多篇以鄉村文化旅游為重點,作品被閱讀40萬人次。他還開設了個人抖音號“漢韻唐風”,并積極向本地媒體投稿。在湛江日報、湛江晚報發表了鄉村歷史文化的文章40多篇,其中有《廣州灣太平洋界》《太平鎮的疍家人文》《太平清代貨郎客》,尤其是近期湛江日報刊登的有關紅樹林的篇章有《原生態紅樹林?雷州半島風景線》《夏日船游奇麗的金牛島》等文章獲得讀者好評。其作品《詩贊湖光巖》在湛江日報征文中獲得優秀獎。
為了寫好旅游文化文章,徐茂能白天訪談老人,晚上整理錄音和材料,為此忙得團團轉。他對家鄉的歷史故事、風俗習慣如數家珍。2018至2020年,他參與撰寫湛江市文聯年鑒。2019年,他利用工作之余的時間,為麻章區年鑒修改編輯(電子版網絡修改)。
徐茂能深有感觸地說:“每一個鄉村都有自己的歷史,留存著歲月的痕跡和溫暖的記憶,而鄉村振興的內生動力正是源自對鄉村文化的認同和自信。對優秀傳統文化魅力的挖掘和闡發,就是為鄉村振興提供智力支持和精神動力。”
傳承文脈留住鄉愁
歷史是根,文化是魂。雷州半島歷史悠久,底蘊深厚。徐茂能希望能夠通過傳承和弘揚村史文化凝聚精神力量,轉化為人們的情感認同或者文化工程項目,更好地推進文化服務一體化發展。
18年來,徐茂能經常和一批志同道合的朋友,深入雷州半島特色文化村,對鎮史村史、村名古跡、地理人文等等,及早給予挖掘出來,活化為旅游文化。
湖光鎮外坡村申報文化旅游特色村,特意邀請徐茂能執筆書文。他帶領團隊利用無人機對外坡村的村容村貌進行航拍,還研究村譜族譜,對村史有了全面了解。當他了解到東漢伏波將軍曾經在該村附近喂馬、拴馬的史料時,馬上在該村申報材料中添上了這一濃墨重彩的一筆。2021年6月,該村順利取得專家評審通過而獲得省級文化特色村。如今,該村原村口已經建起了旅游集散中心,成了網紅打卡地。2021年11月15日,他在湛江云媒發表了《原生態紅樹林?雷州半島風景線》一文,與此同時,他謀劃產業和文化融合,助力世喬村“村企學”實踐基地正式掛牌。
徐茂能還致力于文化工程策劃。他積極為鄉村撰寫村坊、文化樓、鄉村公園的對聯,善于切入各村文化主題公園,依村史新創作村詩、村賦、村詞、村聯融入園林建筑景觀。為外坡村策劃鄉賢千年墻即“喜看外坡文筆”的壁畫浮雕石藝工程,融入該村清代鄉賢教化案例的鄉土題材。徐茂能經常被麻章區政府文化部門邀請座談和交流麻章區文史與文旅亮點、要點、重點等問題,對文化古村、文物、文旅進行分析,并且提出傳承、保護、文創的可操性的意見。
為打造湛江文旅品牌獻策
徐茂能一直在思考,在傳承和發揚鄉村文化的同時,積極推進文化創意創新,大力發展文化旅游事業,力爭走出了一條經濟與文化互動并進、融合發展的新路子,為鄉村振興發展注入新的動力。
根據多年鄉村文化研究經驗,徐茂能積極筆耕鄉村文化,以村史為題材,撰寫出可供欣賞的對聯、村歌、村賦等;將村史人文事跡要點提煉出具有畫面感的,再結合藝術雕塑來塑造旅游文化,生動再現本土精彩和特色文化,這樣就成為村中人文景觀,并且更好地展現在游客面前。
徐茂能對鄉村旅游文化資源的調研,蘊釀了打造“特色小鎮”“特色鄉村”“本土主題文化大觀園”“產業文旅示范園”等文旅方案。對于雷州,他建議以雷州唐宋、明清歷代名人為重點打造文化長廊,優化體裁,最佳創作是以古典文學濃縮歷史人文,圖文并茂引人注目。對于徐聞,他建議將海上絲綢之路始發港、解放海南島戰役啟渡港、貴生書院文化等相結合一體化統籌規劃在南極村建一個文化大觀園。對于麻章,他建議發掘和打造太平鎮廬山村好教勤學風氣和“四代(元明清民國)”書塾文化品牌。對于吳川,他建議講好林召棠等名人學風、教風的故事……
在鄉村振興文化項目中,他說,借助湛江市被授予“中國金鯧魚之都”和打造“紅樹林之城”的機遇,提出文旅和研學一起融入,整合一切能夠共建共享的資源,打造產業園區的建設性意見。他提出:活用旅游文化品牌加以開發:一是文化園、文化館、影視三合一文化大工程,并且文化+數字化展示。二是塑造“特色小鎮”“綠美鄉村”,結合本土文化和姓氏文化。三是“農藝大觀園”,切入農耕文明的情景觀設計。以上三點共同組成“文旅產業示范大園區”。在如此大項目文化和產業結構優化配置下,為實現“一鎮一業、一村一品”的多產業融合發展的愿景而著眼。下一步,徐茂能還計劃與湛江市風箏協會聯合,以中國傳統文化的風箏為載體賦能,推出一系列湛江非遺文創產品,為宣傳湛江大文旅助力。
在挖掘傳承發揚鄉村文化的道路上,徐茂能在執著前行。他希望能夠激活鄉村振興的文化魂,打造一個個文化服務功能齊全、文化看點豐富的“當地文旅品牌”,以獨特的歷史沉淀和特色吸引著世人的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