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5日是“全國低碳日”,市生態環境局在麻章步行街、廣業生態公司霞山水質凈化廠舉行紀念“全國低碳日”宣傳活動。(6月16日《湛江日報》)
今年6月15日是第10個“全國低碳日”,今年的主題是“落實‘雙碳’行動,共建美麗家園”。“雙碳”行動、降碳減排……這些看似“高大上”的話題,只跟企業和監管部門相關嗎?事實上,隨著綠色發展理念深入人心,如今降碳場景在湛江隨處可見,低碳綠色生活觸手可及。要進一步“共建美麗家園”,我們就必須加大力度營造綠色低碳生活新風尚。
所謂“綠色低碳”,是指在生產生活中盡量采用低能耗、低排放的生產生活方式,從而減少廢氣廢物排放,特別是二氧化碳的排放量,進而減少對大氣的污染,減緩生態惡化,用節能降耗、科學回收利用等實現綠色發展。對于正在努力創建全國文明城市、致力打造“紅樹林之城”的湛江而言,在廣大市民群眾中推廣綠色低碳生活,更是題中之義。讓綠色低碳成為文明湛江的新標簽、共建“綠富美”湛江,需要每一個湛江人的給力。
事實上,綠色低碳離我們并不遠。少開一天小車、多選擇綠色出行;少用一次性產品、多循環利用;隨手關燈、生活垃圾分類投放、買東西自備購物袋、無紙化辦公、踐行“光盤行動”、空調調高一度、拔開不用電器的插頭……日常生活中的很多舉手之勞,看似微小,都有實實在在的減排效果。借助于新技術,如今我們甚至可以看到自己的“減排貢獻數值”。比如在支付寶的“螞蟻森林”里,步行、坐公交車都會變成具體數值的“綠色能量”——這在告訴我們:每個人的點滴行動,正匯聚成落實“雙碳”目標的巨大合力。
從目前來看,不少人只是認為綠色低碳是一種責任,“保護環境,人人有責”,需犧牲生活中的某些方便為代價,心底里并沒有把綠色低碳生活當作一種風尚。在這方面,有關部門應加強引導,探索綠色低碳的“場景搭建”。同日的湛江日報報道了市體育中心社區公園的建設進度,這個公園還沒正式建好就已在市民心中預訂了一個“網紅”位置。試想,當我們在綠樹成蔭的公園里,以“綠色打卡”的模式開始一天的美好生活,其中所能感受到的生活美好,就絕非僅是“履行責任”“完成任務”的感受。這種“綠色打卡”模式,就需要有意識地搭建場景,引導市民參與其中,由此讓民眾明白:綠色低碳是一種與時俱進的新時尚,是一種更健康、更低碳、更文明的美好生活“標配”。
在這方面,無錫就想出了一種“低碳+文旅”的模式,當地自主開發的“碳時尚”APP已經升級到3.0版本,APP里設置了VR互動場景,包括惠山古鎮、鵝湖玫瑰園等8個當地生態文明建設示范點位,每個場景內均設置了隱藏任務,解鎖一個場景就可以獲得積分獎勵,以此兌換“碳鷺”公仔等文創精品。這種有趣的互動方式,既線上互動,又線下“打卡”,不失為培養綠色低碳新風尚的有益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