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1日下午,由赤坎區文化服務中心、湛江市第二十四小學主辦的“關愛外來務工人員子女 共享端午非遺文化”活動舉行。
端午節來臨之際,不少單位、學校以精彩紛呈的節目形式,展現端午意蘊,弘揚傳統文化。赤坎區文化服務中心、湛江市第二十四小學攜手舉辦的端午活動,便突出“端午嘆非遺”元素,請民俗文化專家進校園作端午非遺講座、省級非遺項目“湛江海味月餅制作技藝”傳承人現場教學生包粽子,令人眼前一亮。這也帶出了一道思考題:如何讓端午傳統文化更具生命力?
端午節是我國四大傳統節日之一,也是首個入選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節日。關于端午,人們的記憶是門前艾葉的陣陣薰香,是風中飄來的饞人粽香。插艾葉、賽龍舟、包粽子,不僅是充滿儀式感、具有娛樂性的節日禮儀,更表達著對愛國詩人的紀念和對心憂民生的愛國精神、百折不撓的求索精神的稱頌。在這個傳統節日里,圍繞“端午嘆非遺”做文章,是傳承,更是創新。
日前,湛江唯食網微信公眾號制作了一期《與“粽”不同》的推送,介紹獨具湛江特色的“鴨乸”簕古粽。它是“粽”,又與常見之“粽”不同;它不是“鴨”,卻又造型奇趣,帶來邊吃邊玩“鴨乸”之樂。文章提到,用簕古葉編織的“鴨乸粽”,“成了那個年代孩子們互相‘炫耀’的端午‘禮物’”。同時,“手巧的家庭,還能編出各種寓意不一的簕古粽——如筆架和書包(學業進步)、魚簍(年年有余)、金塔(步步高升)”。可見,“鴨乸粽”與眾不同的不僅是其造型,更有制作中“編織蒲席的手法”、造型設計中蘊含的祝福。文章一經發布,便引起了湛江網友的共鳴,在朋友圈里紛紛對湛江唯食網“求帶貨”“求鏈接”,并對文章中提到的“這種曾是雷州半島家家戶戶都會的傳統包粽(編織)手藝,正從我們這一代人的手里漸漸失傳”感到可惜。由此可見,“端午嘆非遺”是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的。在我市致力推進大文旅開發的背景下,借助“時代氣息”和“群眾沃土”的滋養,別具湛江特色的“鴨乸粽”等與端午節相關的民俗文化,有望迎來“高光時刻”。一經整合包裝,更有可能成為湛江“端午嘆非遺”的美食名片、“圈粉”王牌。
另外,端午節在古時是個“衛生節”,是祛病防疫的節日。古人意識到端午前后氣候潮濕炎熱,細菌滋生,疫病容易流行,于是便有了灑掃庭院、懸掛艾葉、佩戴香囊、煮湯沐浴等習俗。今年的本土疫情再次警醒我們,要更加重視公共衛生的重要性。結合端午傳統習俗,在網上推出云端摘粽葉、自助配香包、插艾葉祛疫等活動,借力宣傳做好個人防護,把過好傳統節日與當下疫情防控工作結合起來,同樣值得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