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她的公眾號“一掬花香”,細細品讀她的詩文,如梔子花香,散發著梔子花一樣醉人的清香,沁人心脾。
梔子是她的筆名,她叫高琳,是霞山區作協主席。她的家鄉在湖北黃岡浠水,她以一個異鄉人獨特的視角,她以細膩熱情的文筆,傾注著對湛江的熱愛。
她用手中的筆傾注對湛江的愛
2002年,高琳從家鄉湖北黃岡來到湛江。硇洲燈塔、雷州的雷祖祠、徐聞的湯顯祖創辦的貴生書院……這里的一切漸漸讓她感到從來沒有過的新鮮。
這座陌生的城市在她心中慢慢地明晰起來,她以異鄉人獨特的視角,解讀著這座海濱城市。她慢慢地愛上這座城市,愛上這片土地。
這里的一切激活她的創作靈感,她用手中的筆傾注著對湛江無限的愛。在冬日暖陽的大街上,她在尋找湛江過去的足跡,因為時代和發展的變遷,有些地方已經不存在了,她就找到本地的朋友去了解廣州灣文化和20年前的一些街市建筑,經多次的考察和探訪,時光的記憶在她的心中一點點恢復,她對霞山一帶的建筑和歷史有了進一步的了解,素材積累完成后開始動筆 ,她一氣呵成完成了《風景舊曾諳》,描寫自己初來湛江的一段歷程。文章娓娓道來,情真意切,讀來引起無數異鄉人的感動和共鳴。
“我心想著,生活中的每一個人,如果我們都能像燈塔散發的那束光,都能做一個心里有光的人,都能給世界帶來溫暖和光明,那么這個世界該有多么美好……” 這是高琳的散文《到硇洲燈塔去》里的文字。
品讀高琳的《文筆塔上的星光》《繪在特呈島的家國情懷》《那美妙而浪漫的影像》《訪古尋蹤秋日雷州》《風景舊曾諳》《蒹暇之戀》……猶如行走在湛江的文化長廊。在高琳的眼睛里,被大海環抱的紅土地就如璀燦的藍寶石,處處散發著迷人的人文氣息!高琳說,她將以一個外地人的視角寫一本描寫湛江人文風物的書,作為獻給第二故鄉的禮物 。
讓更多人濃墨重彩寫湛江
2018年高琳被推選擔任霞山區作家協會主席。
霞山作協成立初期,只有十幾人,為挖掘寫作人才,高琳在努力地培養和發現文學新人。她受邀前往嶺南師范學院通識教育大講堂做演講,在一些學校和湛江經開區稅務局等單位為有“作家夢”的學生和職工子弟上寫作課……
霞山作協有名會員叫郭懷寬,接近退休年齡,在作協成立以前是不寫作的,高琳見她平時言談極有語言天分,于是高琳和她說:“每個人都要有精神的寄托,如果你現在開始寫作,一切都不晚?!痹诟吡盏墓膭钕?,郭老師加入霞山作協。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在短短兩年的時間內,郭老師的寫作水平得到極大提升,她的作品屢屢見報,還出版詩集《雨有時會橫著走》。
在培養和發現文學新人的同時,高琳非常注意從身邊挖掘社會底層的力量。去年8月1日,是霞山作協和湛江市園林管理處共建的半城雨公益書吧免費向市民開放的第一天,高琳在眾多零散捐贈的書籍中發現兩本包裝完好的書籍,里面還有一封情真意切的信。對文字有著敏銳洞察力的高琳立即覺察到,這是一位對文學懷揣深切熱愛的農民作者,他能花23年時間,寫一部93萬字長篇小說《野花魂》,這種默默無聞創作精神多么可貴!高琳覺得,應該找到這位作者,讓他不再形單影只。幾經周折,終于在廉江市龍村找到了這本書的作者龍成泮,并邀請他加入了霞山作協。
2019年底,霞山作協組織作協優秀作家撰寫霞山區33個行政村村史,于2020年4結集出版《霞山文史——霞山區行政村簡史》。
面臨新冠疫情,霞山作協及時做出“抗擊疫情.霞山作協在行動”的主題策劃,經公眾號刊發了四期共84件抗疫文學作品。高琳發表了《沒有冬天可以阻止春天的到來》《沒有誰是一座孤島》《疫情過后,去看你》3篇深情長文。
霞山作協經常組織作家采風、文化下鄉等活動,在承辦“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大型征文比賽暨采風活動中,與全市各縣區作協互動。幾年來,霞山作家發表散文、詩歌、報告文學、雜文、戲劇、小小說等文學體裁有300余篇。
“半城雨”點亮文化之光
2018年高琳創辦了“半城雨文化沙龍”平臺,為廣大文藝愛好者搭建一個學習和展示才華的平臺。2021年,霞山區作家協會與湛江市園林管理處合作在霞山綠苑公園共建全市首間“半城雨公益書吧”,讓更多人面對面的交流與學習機會,宣傳正能量的人文作品與故事。
“半城雨文化沙龍”自2018年搭建以來,邀請市內外名家從讀書文化、美食文化、紅色教育、新媒體文化等各方面舉辦別具特色的文化講座,到目前為止已經成功舉辦12期沙龍,線上直播點擊率達20多萬人次。學習受眾群體達40萬人。
“半城雨文化沙龍”豐富了市民的文化生活,宣傳了有熱量、有溫度的人文故事,為社會營造了一個豐盈而美好的精神家園。高琳說:“目前‘半城雨’ 品牌已通過國家商標局審核注冊,今后我們將把‘半城雨’做大做強,打造成為湛江市有影響力的文化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