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姐這閨女心腸可好啦,不是親人勝似親人。”在廉江市車板鎮仁愛醫養院干干凈凈、花團錦簇的院子里,幾名老人正在閑聊,“有了三姐和護工的悉心照顧,我們在這兒過得可安逸了。”老人交口稱贊的“三姐”,便是該院院長葉小玲。46歲的她帶領一個以婦女為主的服務團隊,積極探索農村養老新模式,先后聯合車板、橫山、安鋪等多間鎮級敬老院共建集養老、醫療為一體的醫養院,為當地農村養老事業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新范本和新思路。不久前,葉小玲榮獲2021年度廣東省“三八紅旗手”稱號。
葉小玲(中)悉心照顧老人。 市婦聯供圖
醫養結合
探索養老事業新模式
葉小玲原來一直在車板鎮經營藥店,經常目睹一些空巢老人生活極其不便,令在外謀生的子女牽腸掛肚。經過反復思考,她決定與丈夫一起為這些老人們做點什么。
2017年1月,在各級黨委政府的支持下和有關部門的指導下,葉小玲夫婦創立了湛江市第一家醫養結合的公建民營社會化項目——車板鎮仁愛醫養院。隨后,又先后聯合橫山、安鋪等鎮級敬老院共建了醫養院。這一醫養結合的新型養老服務模式,破解當前農村養老之困,為入住老年人提供醫療門診、健康管理、心理咨詢、養生保健、定制伙食等服務,不僅讓老年群眾“老有所依”“老有所醫”“老有所樂”,又為他們的家屬解決燃眉之急。
葉小玲創立的醫養院包括仁愛醫院和養老院兩部分,在保障完成政府特困供養人員兜底任務的前提下,對社會上有養老需求的人員提供康復、養老、護理、醫療等服務,并在專業化“養”的基礎上,通過結合現代醫療服務技術,切實增強服務品質,提升養老服務質量。
醫養院為每位入住老人配備床頭緊急醫療呼叫設備,依托本院醫療資源,面對突發狀況,做到“30秒就醫”。醫養院還根據老人的身體特點,結合現代化的管理理念,制定標準化的管理制度,為每位老人制定健康管理檔案,有些老人患慢性病的,則加強康復和護理。目前,醫養院入住的老人除了廉江各個鄉鎮的,也有附近縣(市)的老人慕名而來。
曹先生是家中獨子,在珠三角工作生活,但是年邁的父母卻不愿意離開家鄉跟隨他一起生活。經過實地考察之后,曹先生和妻子對車板仁愛醫養院各方面條件都感到滿意,于是決定把父母送到醫養院,逢年過節回到車板后再將父母接回家中享天倫之樂。有一天晚上,曹先生的母親突發疾病,幸好巡房護工及時發現,及時救治后取得最佳治療效果。曹先生說:“把父母送到醫養院,我們放心。”
葉小玲給老人喂飯。
關愛老人
不是親人卻勝似親人
醫養院優質的護理、定制的伙食、舒適的環境、貼心的服務、專業的管理、精神的關愛,不但令入住的老人滿意,家屬也贊不絕口。
很多養老機構都沒有納入醫保,老年人在養老機構的“就醫難”問題一直得不到有效解決。為此,葉小玲積極聯系廉江市醫保部門,使仁愛醫養院成為醫保定點機構,大大方便了住院老人的就醫。為了提高老年人生活質量,她在院內建起了“陽光走廊”,開辟了“陪護花園”,擴大綠化覆蓋面,為老年人拓展了戶外活動的空間。葉小玲還要求食堂每天給老人準備米飯、稀粥、番薯粥,每天都提前詢問老人們第二天想吃什么,盡量滿足每位老人的口味。
在護理工作方面,葉小玲經常帶頭為重病老人翻身按摩、端屎端尿,從不嫌臟怕累。只要有老人生病,她都買來營養品前來看望,噓寒問暖。有些老人的家屬不經常來探望,葉小玲對這些老人更是倍加細心關愛。老人不好好吃飯的,她就親自把飯端到老人床前,一勺勺地喂;老人不開心時,她就想辦法哄老人開心;老人生病了,她便為老人端湯送藥,悉心照顧。
梁阿婆在入住車板仁愛醫養院之前生病臥床,家人雖然為她請了幾次護工,但是護工工資高,照顧也不到位,導致她身上長了褥瘡。到了醫養院后,葉小玲和護工給了她無微不至的專業護理,梁阿婆半個月后就能夠拄著拐杖到院子散步了。梁阿婆說:“三姐和護工對我比女兒還要好。”
熱心公益
彰顯企業家社會擔當
作為廉江市人大代表、廉江市女企業家協會執委,葉小玲將社會責任銘記在心、擔當在肩。
2020年疫情防控期間,車板鎮仁愛醫養院按照上級部署,進一步加強疫情防控管理,快速成立疫情防控領導小組,設預診、分診等專業應對部門,24小時全天候接診。當得知車板鎮委鎮政府工作人員缺少相關防控物資后,大年初一那天,葉小玲緊急捐獻一批口罩、酒精等物品助力疫情防控一線,還分別為高橋高速疫情檢測站和廉江市福利院送去口罩、消毒酒精、食品等物品一批,大力支持抗疫。
車板鎮車板村村民宣亞妹,丈夫患有肺部疾病,喪失勞動力,她本人也患有高血壓病。家庭收入少、治病費用高,一家人生活十分困難。葉小玲了解這一情況后,立即安排宣亞妹到車板仁愛醫養院免費治療,病情控制后,又手把手教給她護理知識和技能,安排她在醫養院當一名護理員,幫助宣亞妹增加家庭收入,解決了家庭經濟問題。宣亞妹逢人就說:“是三姐給了我第二次生命。”
此外,葉小玲逢年過節還帶領員工開展關愛婦女兒童慰問活動,以實際行動傳遞社會正能量、踐行社會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