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2日,廣東省水文局湛江水文分局在經開區硇洲鎮漁民文化公園組織開展2022年“世界水日”“中國水周”宣傳活動。 (3月23日《湛江日報》)
3月22日是第三十屆“世界水日”,也是第三十五屆“中國水周”第一天,我國今年的主題是“推進地下水超采綜合治理 復蘇河湖生態環境”。因此,相關職能部門在硇洲、徐聞等地,開展了關于地下水保護的宣傳活動。
水是支撐城市經濟社會發展的“根脈”。但一直以來,地下水保護處在“隱秘的角落”,除了極少數專業人士,大多數人對于地下水保護缺乏基本認知。國內一些城市,由于過量開采地下水,導致形成了連片的大面積地下水降落漏斗,并誘發地面沉降、塌陷等災害,濱海及軟土地區地面沉降較為嚴重。還有一些地下工程建設,沒有顧及周圍的環境效應,為減少地下工程水患而大量排水,引起周邊地面塌陷及沉降等,危及附近建筑物及居民安全。這些問題,不該是只有少數人關注的專業問題,保護地下水,需要全民關注、全民行動。
過去,湛江日報曾報道:從上世紀九十年代開始,硇洲島上香蕉種植業發展迅猛,島上開鑿水井數量一度多達4000口。而且,大部分蕉農采取傳統的漫灌、渠灌方式,地下水資源消耗非常大。長期對地下水資源的巨大消耗,讓島上居民嘗到了“煮飯飯不香,沖茶茶變黑”的苦果。從2000年以來,當地黨委政府非常重視島上地下水超采問題,通過調整農業種植結構、發展農業節水、嚴禁新打水井等方法,交出了一份地下水保護的高分答卷。眼下,硇洲更是成為湛江生態旅游、海島旅游的一張新名片。硇洲的這段經歷,不僅讓我們看到了地下水保護的重要性與迫切性,也生動踐行著“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豐富內涵。
保護地下水,一方面要打好地下水超采綜合治理這場攻堅戰,利用數字化改革、產業結構綠色轉型全面推進,實現地下水更好地管理、開發和可持續利用;另一方面是要打好復蘇河湖生態環境這場持久戰,守護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體,這也是建設綠美湛江、打造“紅樹林之城”的題中之義。
一泓清水,用之不覺、失之難存。地下水安全關乎所有人,沒有誰可以置之度外。保護地下水,不僅要了解地下水保護的相關知識,更應成為全民節水、珍惜用水的實踐行動。要借力媒體平臺的力量,圍繞地下水保護意義、節水理念、節水方法和浪費水的危害等內容,靈活運用案例分析、動畫科普、直播調研等方式,不斷強化市民節水、惜水、親水的意識,加快養成節約用水的綠色生活方式,實現人與水和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