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車頭轉筆刀、減壓流沙筆袋、扭蛋橡皮擦……實體文創文具店及網絡上層出不窮的花式文具、文具盲盒等,成為不少孩子的“心頭好”。普通文具搭載新奇功能,讓文具和玩具的界限變得模糊,價格也躍上一個臺階。教育工作者與市場監管部門提示,要警惕玩具式文具對低齡兒童注意力、安全性的影響,倡導使用簡單樸素的文具。(據3月16日《湛江日報》)
文具新奇,隱患不少。由火車頭轉筆刀、減壓流沙筆袋、扭蛋橡皮擦這類新奇文具,筆者想到其他新奇的文具。例如,形狀另類的橡皮泥,散發出濃郁而奇怪的的香氣;有些筆印著許多卡通圖案,筆桿上還做成動物頭像,撥動開關,頭像居然能做“鬼臉”。學生們對這些文具特別偏愛——放在書包里,散發著各種香味;拿在手里,又能當玩具。然而,這些文具不但容易分散學生聽課的注意力,還可能是學生的健康隱患。相關醫學專家就指出,文具的香味是合成的化學香料散發出來的,如果學生長時間受這種香味的刺激,可能造成他們嗅覺能力的下降。除了香味,現在的文具還涂有色彩鮮艷的油漆,如果學生摸完文具不洗手就吃東西或喜歡含咬文具,很容易受到鉛污染。由此可見,守護文具的安全,保護學生健康,并非小事。
守護文具的安全,要發揮好監管和宣傳教育的作用。對沒有注明生產廠家、生產日期、質量合格證等信息的“三無”文具,市場監管部門要嚴格執法,凈化校園周邊的消費環境。對中小學生,要強化消費常識教育。據報道,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大多設立了負責消費常識教育的專門機構,將消費知識教育納入了基礎教育體系,讓學生們能夠掌握消費維權方法。而在我國,尚未形成完整的消費教育體系,中小學生教材中只有零散的消費知識,中小學生掌握到的消費常識還很有限。基于此,我市教育部門除了聯合市場監管部門開展“消費常識進校園”這類活動外,還應積極創造條件,創新消費常識教育載體。例如,聯合相關部門,嘗試編寫圖文并茂,融合知識性、趣味性的《中小學生消費常識教育讀本》,做到全市中小學生人手一冊。如此,便于他們學習系統的消費常識,學會正確選擇文具等等商品,讓簡單樸素的文具回到身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