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港公園附近海域夜間觀測赤潮夜光藻現象。
近日,湛江灣不同海域均發現藻類繁殖爆發現象。白天可見有明顯的水色差異,夜晚在水體擾動時產生“藍眼淚”現象。湛江市自然資源局對此高度重視,迅速與國家海洋局南海預報中心、廣東海洋大學專業技術團隊取得聯系,積極組織采樣檢測和持續監測,切實做好赤潮預警報工作。
3月15日,市自然資源局工作人員與廣東海洋大學海洋生物檢測技術團隊迅速趕赴金沙灣附近海域和霞山漁港公園附近海域進行采樣。經廣東海洋大學專業技術團隊檢測確認,引發我市此次海水異常是由夜光藻(Noctiluca scintillans)引起的赤潮。
據廣東海洋大學黃翔鵠教授介紹,夜光藻發光的生物學原因在于其細胞中存在著熒光素和熒光素酶,此藻類能合成大量儲存于細胞內的發光底物熒光素。夜光藻在適宜環境條件下在海水中大量繁殖和聚集,當夜光藻細胞密度達到一定程度后,在海浪或人為干擾時就會集體發光,形成我們所見的“藍眼淚”。(注:當夜光藻的細胞密度在200個/升時,只能形成微弱的海水發光現象,而當其細胞密度達到1000-2000個/升時,就會形成非常明顯的海水發光現象)
漁港公園附近海域赤潮。
“夜光藻本身不含藻毒素,但繁殖過盛并密集在一起,可形成赤潮,危害海水養殖。因此,對其可能引發的赤潮災害要充分重視。由于其形成赤潮時,大量的夜光藻死亡以后,其殘體會粘附于魚或貝類的鰓上,阻礙其呼吸并導致窒息死亡;同時夜光藻死亡分解過程中所產生的氨和硫化氫,會使海水變質,危害水體生態環境,最終導致漁業減產。”
下一步,市自然資源局將加強對我市海域預警監測工作,密切跟蹤赤潮動態,組織技術力量做好赤潮發展趨勢預測工作。及時評估赤潮災害帶來的影響和危害,適時向社會、公眾披露赤潮災害影響。同時積極配合生態環境、農業農村、濱海旅游等主管部門,做好應對赤潮災害發生的預警監測、科普宣傳及防御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