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8日晚,湛江日報微信公眾號發布消息稱,在徐聞,有一群人在海底“種”珊瑚,并點贊這是“最浪漫的工作”。
珊瑚作為一個生命體,是海洋的建筑師,為其他生物提供了庇護所,是許多生物的重要產卵、育幼和索餌場所。珊瑚礁是天然的海岸屏障,還是海洋生態環境優劣的風向標,對優化海洋生態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其極高的生物多樣性和資源生產力價值被譽為“海洋中的熱帶雨林”。但是受全球氣候變暖、海洋酸化、人類破壞等影響,珊瑚資源以及珊瑚礁生態系統遭到嚴重破壞。預計到2030年,全球接近60%的珊瑚將會死亡。
湛江有著豐富的珊瑚資源。在廣東徐聞珊瑚礁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分布著我國大陸沿岸唯一發育和保存完好的現代珊瑚岸礁。這些珊瑚形成于約1萬年以前,有些品種是國內首次發現的。這既是珍貴的海洋生態資源,又是獨特的藍色旅游資源,如何統籌做好這片“海洋熱帶雨林”的保護與開發工作,是擺在湛江人面前的一道綠色發展考題。
湛江日報公眾號報道的“種”珊瑚,其實是人工修復珊瑚礁的一種方法。在海底“種”珊瑚的過程類似陸地上的植樹造林:首先培育幼苗,在苗圃中長成小樹,再移植到要種的地方。珊瑚礁生長緩慢,最快的鹿角珊瑚一年大約能長十厘米,有的品種一年不到一厘米。要想種出大面積的海底森林,需要久久為功。
如何讓更多人走近珊瑚,認識其重要生態價值,是保護工作的關鍵。近年,圍繞這個問題,海南、廣西等地想出了不少辦法,值得借鑒。在今年春節,海南三亞市推出了“種珊瑚迎新春”活動,讓游客體驗“種”珊瑚,成為海洋公益踐行者。其實這算是“例牌”動作,因為近年三亞常不定期組織“種”珊瑚海洋環保公益活動,加強了珊瑚知識的普及。不僅如此,當地還把珊瑚保護與旅游開發結合起來,通過短視頻和直播等新潮形式,號召網友在線上“種”珊瑚。網友每在線上完成一株珊瑚種植,工作人員就會在海底對應種下一株珊瑚。“種”珊瑚的網友會獲得公益榮譽證書,在海底的珊瑚銘牌上也會擁有專屬編號,還會定期抽選網友去海底體驗參觀“種”珊瑚的全過程。另一方面,當地把“種”珊瑚與研學科普結合起來,這邊廂在“海底直播”,那邊廂會有專家學者在“連線解讀”,于是,“種”珊瑚便成了一場研學旅游,收到了不俗效果。
而在廣西,則利用海洋生態保護修復資金,在北海、防城港、欽州等地,加強對紅樹林、珊瑚礁、海草床、濱海濕地保護,推動受損岸線、海灣、河口、海島和典型海洋生態系統等重點區域的修復,一體推進“藍色海灣”工程。湛江同樣擁有豐富的紅樹林、珊瑚礁和濱海濕地資源,能否把其串聯起來,打造出一個“生態多樣性”保護項目,開發出“藍色生態旅游”新路線呢?也有學者指出,要拯救珊瑚礁,首先是要保護好紅樹林,因為紅樹林能提供良好的水體環境,又可以作為珊瑚的避風港。那么,我們又能否探索出一套兩者功能價值“1+1>2”的“湛江方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