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么高顏值、高大上的幼兒園,還是第一次見到!孩子在‘家門口’上學,我們上班就沒有后顧之憂了。感謝湛江教育部門為我們辦了一件大實事!”2月28日一大早,送孩子到幼兒園的李女士,臉上寫滿了震撼與激動。
當天,歷經兩年建設,位于坡頭區申藍寶邸小區的坡頭區第一幼兒園(總園)正式開園。申藍寶邸小區是湛江鋼鐵職工配套住宅,作為小區項目配套設施,坡頭區第一幼兒園按省一級幼兒園標準建設,可容納500多名幼兒。
“高顏值、高大上、高質量”——這個自帶“網紅光環”的幼兒園,是近段時間湛江市民茶余飯后的熱議話題,也是湛江近年來推進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的一個生動縮影。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近年來,湛江市始終把教育當成最大的民生事業,堅持教育優先發展戰略,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深化改革創新,持續加大投入,改善辦學條件,嚴抓教師隊伍建設,著力規范辦學行為,教育事業得到持續健康發展。尤其是在剛剛過去的2021年,乘著黨史學習教育、“雙減”政策、“頭雁”工程等東風,湛江教育忽如一夜春風來,呈現出了精彩“湛”放的喜人景象。
湛江第一中學積極開展陽光體育活動,圖為該校師生開展健美操比賽。市教育局提供
夯實基礎——從“有學上”到“上好學”
“我們搬進了新學校,有大操場、多媒體室、舞蹈室、實驗室……這么美麗又時尚的校園,讓我有一種在做夢的感覺。”在湛江經開區第五中學,14歲的雨桐對這個剛“上新”不久的母校贊不絕口。2021年8月,湛江經開區第四小學、第五中學同時“上新”,極大地緩解了周邊適齡孩子上學的“剛需”。
曾幾何時,“上學難”是不少湛江老百姓繞不開的煩心事。隨著城鎮化進程的推進和民眾對高質量教育需求的增長,教育發展不均衡不充分的問題逐漸浮現,城區學校的教室間間爆滿,“一位難求”。
只有建好學校、增加學位,才能真正解決“上學難”“大班額”問題,讓孩子們在家門口就可以上學。
去年,湛江市持續加大教育投入,加強教育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擴大教育資源供給,為實現普及普惠目標付出了極大努力。
湛江經濟技術開發區第五中學環境優美的新校園。 記者劉冀城 攝
全年新增公辦學前教育學位7090個;建成市區公辦義務教育學位10615個;實現全市85個鄉鎮“建成1所以上寄宿制小學或九年一貫制學校”的目標,高質量辦好鄉村小規模學校和鄉鎮寄宿制學校——面對群眾對增加學位的迫切需求,這是湛江去年交出的“答卷”。
從“有學上”到“上好學”,理念一變天地寬,這與湛江教育系統堅持黨建引領、強化責任意識密不可分。
過去一年里,湛江教育系統進一步推進中小學校黨的組織和黨的工作全覆蓋,民辦中小學、幼兒園黨組織做到“應建必建”。扎實開展黨史學習教育,把師德建設、廉政教育融入其中,進一步強化教書育人使命。同時,實施“頭雁”工程,組織教育系統黨組織書記參加全國中小學校黨組織書記網絡培訓550名、省級示范班培訓38名、市級培訓200名。
“今年,‘新增城鎮公辦中小學學位3.2萬個’被列為2022年湛江十大民生實事,我們將堅持工作項目化、項目清單化、清單責任化,扎實有序推進。”湛江市教育局相關負責人介紹,這3.2萬個學位涉及赤坎區、霞山區、麻章區、坡頭區、經開區、雷州市、廉江市、吳川市、遂溪縣、徐聞縣的42個項目,年內將完成全部項目建設任務。
為推動“有學上”向“上好學”轉變,在市教育部門“2022工作清單”上,一項項“硬核任務”占據C位,一批批“民生干貨”琳瑯滿目——
●完成3個省“新課程”科學保教示范項目和1個實驗區項目;
●新增學前教育公辦學位(不含購買學位)0.24萬個,公辦幼兒園在園幼兒比例達50%以上、公辦和普惠性民辦幼兒園在園幼兒比例達80%以上;
●新增義務教育公辦學位 4.98萬個,新增普通高中公辦學位0.04萬個;
●加快湛江一中新校區、廣東實驗中學湛江學校建設;
●縣(市、區)政府成立專門教育指導委員會,著力推動專門學校建設和專門教育工作;
●推進中小學集團化辦學;
●制定我市特殊教育第三期提升計劃,確保殘疾兒童少年義務教育入學率達97%以上;
●完成區域內規范“公參民”義務教育學校工作;
●市域義務教育階段民辦在校生規模占比控制在5%以內,縣域義務教育階段民辦在校生規模占比控制在15%以內;市域、縣域義務教育階段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入讀公辦學校占比達到85%;
●從2020年起,對報名人數超過招生計劃數的民辦學校,全部實行電腦隨機搖號錄取;
●深入實施“互聯網環境下城鄉教育一體化”課堂,建設湛江市“互聯網+教育”大數據公共管理服務平臺。
從“有學上”到“上好學”是一個分水嶺,是判斷一地教育駛入高質量發展快車道的主要標志。“努力讓每個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湛江在路上。
我市開展第三輪城鄉幼兒園幫扶活動。市教育局提供
立德樹人——讓教育帶來更多幸福感
“回家作業少了,不僅不用熬夜做作業,晚上還可以做自己喜歡的事,打打球、看看書、逛逛街,我覺得這樣太好了!”梓豪是湛江市第一小學五年級學生,說起去年秋季學期學校實施“雙減”以來的新變化,他連呼“奧利給”。
2021年7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堪稱史上最大力度、最廣范圍、最大影響的一場“減負”戰役由此拉開序幕。
這是對教育部門提出的一項重大任務,也是對中小學校發起的一場育人大考。市教育部門聚焦“雙減”,打出了全鏈條全方位的“政策組合拳”,湛江教育生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減輕學生作業負擔。截至目前,全市已建立作業公示制度學校、作業時間控制達標學校、已開展課后服務學校、課后服務時間達標學校占比均達100%。
——減輕校外培訓負擔。截至去年底,義務教育階段學科類校外培訓機構壓減率為96.88%;正常營業的147家機構全部建立預收費資金監管賬戶,覆蓋率達100%。
麻章區第二中學小學部學生在美術專遞課老師的教導下,認真畫畫。市教育局提供
壓減校外學科培訓,讓孩子們回歸校園,孩子們能否學足學好?家長們能否安心放心?關鍵在中小學校能否“接得住”“接得好”。
瞄準“立德樹人”目標,新的一年里,湛江教育“虎”力全開——
●深化“黨史進校園系列活動”成果,加強“四史”學習教育;
●深化“三全育人”綜合改革,深化思政課改革創新;
●開齊開足體育課,提高“每天一小時校園體育活動”質量;
●聚焦校園足球“教會、勤練、常賽”和“八大體系”建設,推動學生普及游泳工作;
●開齊開足美育課,積極創建省級藝術教育特色學校;
●持續在心理健康教育、心理篩查、心理危機干預等重點環節上用力;
●加快推進教室照明改造工程,持續推進湛江市綜合防控兒童青少年近視的各項工作落地落實;
●持續推進文明校園創建提升行動;
●加大我市紅樹林資源科普宣傳力度;
●開展常態化禁毒宣傳教育活動;
●貫徹落實家庭教育促進法,構建家校社協同育人機制;
●聚焦校內“提質”和校外“減負”,建立健全課后服務經費保障機制;
●推進新時代教育督導體制機制改革,推動教育督導“長牙齒”;
●對接落實廣州市和相關高校對口幫扶湛江基礎教育發展各項工作,接收支教校長教師不少于135名,派出跟崗校長教師不少于135名。
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師。立德樹人開新篇,源于湛江師資建設的持續發力。
去年,市教育系統把政治素質過硬作為師德師風建設的核心,實施師德師風建設工程,推進師德建設制度化、常態化、長效化。同時,穩步推進中小學教師職稱制度改革,進一步規范公辦中小學臨聘教師管理,加快推進中小學教師“縣管校聘”管理改革,約4000名教師跨校交流輪崗。全市11所教師發展中心均掛牌成立并開展培訓。大力推進校長教師交流和支教工作,維護鄉村教師隊伍穩定。建立教師工資福利待遇與當地公務員長效聯動機制,確保教師平均工資收入水平“兩個不低于或高于”。
讓教育帶來更多幸福感,不僅是學生、家長的幸福感,更應有廣大教師的幸福感。
新的一年里,在做好師德師風建設等“規定工作”的同時,湛江教育部門著力在教師“更有幸福感”上花心思。
——職業發展方面,加強市縣級教師發展中心內涵建設,推進教師職前培養職后培訓一體化發展;
——臨聘管理方面,確保臨聘教師數量“只減不增”,臨聘教師比例超過5%的地區,臨聘教師數量要減少超過規定比例部分的20%;
——薪酬待遇方面,推進落實臨聘教師與公辦教師同工同酬;建立健全義務教育教師工資收入隨公務員動態調整機制;落實在對公務員普遍發放獎勵性補貼時統籌考慮義務教育教師規定;
——教研建設方面,落實《廣東省推動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要求,配齊配強所有學科專職教研員;
……
一系列“暖心大禮包”,彰顯著湛江讓教師、教育更有幸福感、獲得感的善意。
我市舉辦“互聯網環境下教育城鄉一體化”課堂觀摩培訓活動。 記者劉冀城 攝。
創新推動——產教融合迎來全新發展
2月26日,“湛江4所高校新增8個本科專業”的話題沖上了本地熱搜。
根據教育部近日公布的《2021年度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備案和審批結果》,4所在湛高校共新增8個備案本科專業,其中大數據類的專業獨占兩席。這與湛江“三化三大”發展理念相契合,有望為湛江產業發展儲備一批大數據專業人才。
對于城市而言,最重要的是產業;而對于產業而言,最重要的是人才。
與發達地區相比,湛江在產業人才儲備上明顯“捉襟見肘”,讓經濟轉型和產業升級少了一絲信心和底氣。
產業人才缺乏的痛點,就是教育工作的發力點。去年,湛江深化產學研一體化改革和職業教育改革,產教融合、校企合作進一步強化。同時,加快推進中職學校布局結構調整,停止9所“小、散、弱”中職學校招生,7所中職學校入選廣東省高水平中職學校建設、培育單位,建設“雙精準”專業12個。
另外,高等教育“沖、補、強”取得新成效。今年2月25日,《廣東省財政廳關于安排2022年教育發展專項資金(高等教育“沖一流、補短板、強特色”)的通知》發布,3所在湛高校名列其中,廣東海洋大學、廣東醫科大學入列“重點學科建設高校”名單,嶺南師范學院被劃入“粵東西北高校振興計劃”,3所高校共獲得逾2億元專項資金。
產教融合、以才促產,今年湛江計劃在推進職業教育和高等教育擴容提質上“三箭齊發”。
第一箭,瞄準“做優職教”。推進職普融通,加快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合理規劃我市職業教育布局。市轄區原則上不再舉辦職業教育,每個縣(市)最多保留一所達到省重點職業院校要求的公辦中等職業學校,推動廉江、吳川和遂溪“四位一體”職教中心建設。推動民辦職業教育規范建設。鞏固中職招生規模,確保中職招生工作平穩、順利完成。
第二箭,瞄準“產教融合”。提高職業院校技能競賽水平,推動職業院校與骨干企業組建校企合作職業教育集團,在深入開展校企合作、企業新型學徒制、定向培養、訂單培養的基礎上,探索重點企業參與學校建設營運或專業建設。全面提升職業院校綜合實力和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大力推進“粵菜師傅”“廣東技工”“南粵家政”三項工程,服務保民生、穩就業。
第三箭,瞄準“高校成團”。支持高校“沖一流、補短板、強特色”,加快廣東醫科大學新校區、嶺南師范學院新校區、湛江教育基地建設。支持廣東海洋大學、廣東醫科大學、嶺南師范學院等加快重點學科建設。推動華南師范大學與嶺南師范學院,南方醫科大學與廣東醫科大學“組團式”幫扶。支持提升廣東文理職業學院辦學層次和水平,支持湛江幼兒師范專科學校做專做強。
為產業高質量跨越式發展提供支撐,湛江教育有望打出“三箭定天山”的氣勢。
確保安全——全方位編織校園防疫安全網
保障校園安全與健康是教學工作得以正常進行的重要前提和基本保障。湛江始終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把學生安全工作擺在首要位置。
去年,我市抓緊抓實抓細校園疫情常態化防控工作,全面推進教育系統3歲以上人群新冠病毒疫苗接種工作,在校師生新冠肺炎病例零發生。著力加強教育系統意識形態工作,健立健全防學生溺水長效機制,進一步完善校車安全聯席制度,全面整治校園周邊安全,開展學校校舍安全隱患排查和抗震加固工作。加強全市教育系統國家安全、信訪維穩和保密工作,學校食堂“互聯網+明廚亮灶”監管實現全覆蓋,
今年,湛江將毫不松懈抓好常態化疫情防控,做到加強校園管理、加強校內聚集性活動管理、加強后勤保障和服務管理“三個加強”。同時,鞏固提升中小學幼兒園安全防范建設“4個100%”目標成果,推動校園最小應急單元建設,構建“公安巡防點面結合、群防群治輔助護學”校園周邊防控體系。進一步強化防溺水、消防、交通、食品安全等重點領域安全管理。
“教育即民生。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教育人奮斗的目標。”市教育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讓每一個學生茁壯成長,更好滿足人民群眾對教育發展的熱切期盼,全市教育系統將踔厲奮發、篤行不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