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約車司機持續偏離路線,與其交涉無果并報警后,河北省容城縣的魏女士選擇跳車。從網約車偏航開始,以女乘客跳車為終,此次魏女士的遭遇與此前發生的多起“跳車”事件相類似。記者調查發現,要讓偏航的網約車回歸“正軌”,不僅需要建立良好有序的司乘關系,加強專業溝通等文明自覺,更需要網約車平臺不斷完善優化管理流程和規則指引,持續開展對司機的相關培訓,從制度角度和技術角度給網約車行駛路線立下規矩。(據1月30日《法治日報》)
網約車偏航,女乘客跳車,這樣的事故已經發生多次,而每一次事故都會引發社會的討論和反思,也都在拷問著網約車的安全管理機制。
在常規模式下,網約車平臺會依托導航系統給司機提供一條行車路線,而司機往往都能按推薦路線行駛。但有時,推薦路線可能發生堵車、肇事、管制等情況,或者司機可能對行駛路線更加熟悉,能夠找到行程更短、紅燈更少、耗時更低的合理線路,基于這些情況,如果司機提出切換線路的建議,在與消費者溝通后取得消費者的同意,“偏航”未嘗不可。
但是,對于消費者言,網約車偏航具有一定的未知性、不確定性,在這種未知性和不確定性中有可能包含著一定的安全隱患和風險。尤其是對于自身防衛能力較弱的女性消費者而言,如果網約車偏航發生在夜間、偏僻路段,且司機不能與消費者進行良好溝通,不能給出偏航的充足理由,甚至不顧消費者的質疑、拒絕、報警,一意孤行,就會加劇偏航的安全風險,極易造成消費者的恐慌,引發消費者的爭執、跳車等自我保護式反應。
近年來,已經發生過多起與偏航有關的網約車司機侵害女乘客人身財產權益案件,有的女乘客還因此失去生命。盡管網約車偏航導致的侵權案件發生幾率并不高,但再低的發案率都是安全風險,落到具體的乘客身上,發案率就會從抽象的數字變成實際傷害。因而,對于網約車偏航的風險,我們不得不防,對于一些女性消費者因網約車偏航而跳車,我們也應該理解、正視,不能以“局外人”的身份“冷靜理智”地指責她們反應過度、偏激。
針對網約車偏航導致的安全隱患和風險,網約車平臺有必要進一步強化安全管理機制。除了完善全程錄音、一鍵報警、安全場景管控、訂單風險識別等措施,平臺應該把網約車的行駛線路選擇權交給消費者——司機在消費者上車后,告知消費者平臺推薦的最優線路以及其他備選線路,由消費者選擇,而在行駛過程中,如果司機發現更優線路,提議切換線路,則必須說明切換線路的合理理由,如果消費者接受,才能切換,如果消費者不同意,就不能切換。當然,要保障消費者的行駛線路選擇權,網約車平臺還應在實時監控、司機培訓、契約約束、激勵考核、事后懲戒等環節做好配套支撐,監督倒逼司機以有效溝通為手段履行線路信息告知、說明義務以及服從消費者選擇的義務,并可利用網約車APP把推薦的行車線路同步推送給消費者,讓消費者擁有更多選擇主動權。
知情權、選擇權是消費者的法定權利,把網約車行駛線路選擇權交給消費者,消費者的安全權就有了更多保障,消費者在乘車消費時心里就會更踏實、更放心,以跳車等方式抗爭、自我保護的事件就會減少。這不僅有利于保護消費者的權益,也有利于網約車行業的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