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4日,市民在麻章花卉產業園挑選心儀的鮮花。記者 李波 攝
繁花無聲放,麻章有客來。
1月14日,湛江市麻章區省級花卉產業園內,迎春花街道尚在布展中,探訪年花的市民已陸續駕車前來。
在園區的高規格示范大棚里,粉紫鮮黃的蝴蝶蘭、嬌小玲瓏的石斛蘭、精致的佛手果盆景和應節的年桔陳列在一起,花團錦簇。在興辦這一產業園的湛江創景園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眼里,搭建這一平臺的意義遠不止于展示。
“產業園直接連接著麻章區4萬畝花卉綠化種植業,再往后,要連接起全市近50萬畝的花卉綠化種植業,連接著千百村莊的產業振興,連接著千萬花農的增收!”董事長柯帥滿懷信心。
自4年前被省農業廳認定為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起,麻章區花卉產業園,一步一個腳印搭建起綜合示范平臺。產業園規劃面積3.2萬畝,其中主導產業種植面積2.7萬畝,核心區5000畝,起步建設區 1800畝,首期開發建設規劃面積900畝已初具規模,統籌布局生產、加工、流通、交易、旅游、文化、研發、服務、示范等功能板塊,實施了基礎設施建設、品種繁育大棚建設、新型經營主體培育等一系列項目,先后成立了花卉產業園黨群中心、麻章區農民合作社服務中心、黨員微利創業中心、農產品展示中心、產業園電商運營中心、本土花卉及新品種研發中心、四川國光湛江花卉產業技術服務中心、精品花卉館等,并與省農科院共建“熱帶亞熱帶花卉生產技術研發中心”、“朱頂紅產業化技術示范基地”、“花卉產業研究院”及先后被認定為省級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點、廣東省博士工作站、湛江市科普教育基地、麻章區人才驛站、退役軍人創業孵化基地、湛江市市級創業孵化基地等使園區發生了全新的變化,各功能分區逐步配套齊全,并充分發揮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以及家庭農場等新型經營主體作用,為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和鄉村振興提供了有力支撐。
大數據元素和文旅元素深植這一園區中,通過數據傳輸,園區里可雙向直聯國內外花卉市場,外地客戶鼠標一點便可詳細查閱到園區花卉種植實時情況,本土花農也可找到實時訂單。按“一心兩帶五片區”規劃的園區,包括綜合服務中心、“花街長廊”一二三產融合示范帶和“水岸花鄉”休閑體驗帶以及產業服務、物流服務、科研技術集成、文化休閑、標準化高效生產示范五大片區,一年四季,前來賞花踏青的市民絡繹不絕。
盡管受全球疫情防控的大環境影響,2020年,產業園依然完成農業總產值10.62億元,園區花農家庭人年均年收入2.5萬元。去年,這組數據仍在逆勢高速增長,預計到2023年,實現規模以上農業總產值20多億元。現在,園區正圍繞富貴竹、發財樹等花卉品種培育與推廣,以“村黨支部引領、村委會創建、合作社抱團”模式發揮麻章區合作社服務中心功能,打造聯合社,輻射帶動花卉產業向規模化、標準化、品牌化方向發展,與省農科院共建產業研究院,共同組織開展產業技術研究,科技引領實現高質量發展。園區組織專業力量,分層分類培育大批新型職業農民,推進花卉產業一二三產融合發展。
談及如何提高花卉產業附加值,柯帥表示,建立現代花卉產業“專業化、規模化、標準化”花卉產業化生產經營體系是關鍵。“我們全市的50萬畝種植面積看起來不小,但產值反不如福建漳州的3萬畝三角梅產業園,原因在于他們的總體規劃很好,各品種規格產量及成品期科學統籌,一年四季都可以足量供貨,現在,漳州已成國內客商采購三角梅的首選地。而我們的花卉產業大部分還處于粗放發展期,品種繁雜,大宗訂單兌現率低。”構建農業龍頭企業成群、農民專業合作組織成網的“專業化、規模化、標準化”花卉產業化生產經營體系成了本土花卉提升附加值的關鍵。
柯帥預期,隨著大量企業進駐園區核心區,不僅可新增就業崗位3000多個,還可以帶動全產業鏈大幅增收,讓花木變成老百姓增收致富的綠色銀行和鄉村振興的產業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