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是湛江市“營商環境整治提升年”,“放管服”改革走向深入,投資環境不斷優化,70項目標任務基本完成。市政府工作報告指出,全市取消和調整市級行政職權9批1212項;政府投資、社會投資項目審批時間分別從100個、60個工作日壓縮到45個、33個工作日。
未來五年,我市將大力構筑營商環境新高地——對標先進城市優化營商環境新舉措和RCEP規定的170項軟性義務,出臺優化湛江營商環境措施2022年版。全面實施政府權責清單制度,推行工程建設項目審批分級分類管理,精簡行政許可事項和優化審批流程,推進重點高頻民生事項“掌上辦”,持續深化“一窗受理、集成服務、一次辦結”服務模式。
讓“政策主動找企業”
“十分期待,新版的湛江營商環境措施出臺,為優化營商環境提供更堅實的制度基礎和法治保障。”市人大代表張博認為,在此基礎上,我市應當探索加強配套制度的建設,在城市空間統籌利用、數字經濟發展、對外招商引資、高端(緊缺)人才引進以及增強金融服務能力等方面的重點工作任務,開展相關法律規章和規范性文件的調研起草工作,滿足市場主體對“制度保障需求”的期盼。
“過去,我們的企業是千方百計找政策、尋支持,費時費神卻未必有滿意結果。但一個好的營商環境,應該做到由‘政策主動找企業’。”張博建議,建設企業服務綜合平臺,對全市出臺的惠企政策進行整合和常態化梳理,根據企業所屬行業對惠企政策進行主動精準的“推送”,提供惠企項目線上申報、核驗、評審、審批、資金兌現等全流程服務。
他還談及,充分運用行政監管大數據資源庫,研發監管風險預警模型,自動判別市場主體風險狀況,提高監管的精準性和有效性。“對于市場主體違法經營行為分級分類進行處理,建立容錯免罰機制,慎用強制措施,多種手段引導市場主體依法依規開展經營活動,提升自我糾錯能力,促進市場持續健康發展。”
探索公共法律服務“政府買單”
“在走訪中,我們能感受到一些城市在優化營商環境方面的‘溫度’,不妨借鑒他山之石。”張博認為,湛江應持續深化完善營商環境公共法律服務體系,整合律師、公證、司法鑒定、仲裁、調解、法律援助等公共法律服務資源,創新公共法律服務內容、形式和供給模式,探索以政府購買的方式為企業提供公共法律服務。
張博說:“例如組織動員律師行業與商會、協會建立聯系合作機制,常態化開展黨建工作交流、日常聯絡和信息交流、法律咨詢與維權服務、舉辦法律講堂以及培訓等,加強對企法律服務,依法保障企業利益。”
對于重大涉企民事、刑事案件,要對企業涉案后可能產生倒閉、資金鏈斷裂和重大社會影響等風險進行事先評估、精準預判并及時報告,及時有效地掌握企業可能發生的經營風險,實現提前介入、加強防范、有效化解。“在準確有力打擊經濟犯罪的同時,保障企業正常經營秩序。”張博說。
做好資源要素保障
“近年來,湛江營商環境有了很大改善,但還需繼續提升,以良好的營商環境增強企業的投資信心。筑巢引鳳,我們抓招商引資,良好的營商環境自然會引來更好的大企業、大項目。”市政協委員路玉萍說。
路玉萍表示,政府部門要按照“金牌店小二”的標準,聯系相關部門,對項目擬選地塊采用“拿地即開工”模式,提前啟動測繪、文勘、地勘等工作,盡早完成擬選地塊項目文勘工作,節省項目前期準備時間。同時,要優化客商在湛江投資、生產、生活等方面的服務保障,項目手續由包抓部門協助辦理,不讓投資方陷入前期“手續關卡”中。
“要堅持土地、園區兩手抓,做好資源要素保障,讓企業來投資更有信心、更加安心。”路玉萍建議,要盤活存量土地,加快項目用地供應步伐,對符合產業政策、投資強度大、效益好、節能環保的主導產業項目給予優先落實用地指標和用地保障。此外,加快完善基礎設施建設,提高園區承載能力。
借助大數據優化營商環境
近年來,借助大數據優化營商環境,越來越受到社會各界的重視。隨著大數據技術不斷進步,一體化數據共享交換平臺體系建設逐步完善,營商環境質效明顯提增。
今年兩會期間,九三學社湛江市委會提出,要以大數據為基礎,圍繞湛江市“全力建設省域副中心城市、加快打造現代化沿海經濟帶重要發展極”的歷史使命,從更高層次構建湛江高質量發展大格局,改善營商環境、構建數字城市,對提升我市城市綜合管理水平,營造幸福宜居城市具有重要意義。
致公黨湛江市委會持同樣的觀點,提出要繼續建好用好大數據中心湛江市分節點和大數據分析平臺,加快構建大數據共享應用體系,深入推進營商環境、社會治理、民生服務等重點領域數據的應用。要依托“粵商通”,實現企業開辦“一網通辦”“一窗通辦”“一窗通取”,全面推行企業開辦“一站式服務”。依托省政務大數據中心加快推進市工程建設項目審批管理系統與相關部門既有審批平臺的互聯互通,并接入省工程建設項目“一網通辦”主題集成服務系統,全面實現全市工程建設項目審批“一個入口、一張表單、一套材料、并聯審批”,分階段全流程“一網通辦”。持續開展“減證便民”行動,深入推進“證照分離”改革全覆蓋,持續擴展招商和隔資服務應用,不斷提升中小企業隔資平臺服務效能,加強招商項目管理系統的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