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大數據“殺熟”實施不合理差別待遇,利用算法誘導用戶沉迷網絡、過度消費……當前,算法技術廣泛滲入互聯網應用,在給用戶帶來一定程度便利的同時,由算法引發的侵害用戶權益問題也屢屢出現。
算法推薦是指利用生成合成類、個性化推送類、排序精選類、檢索過濾類、調度決策類等技術向用戶提供信息。
近日,國家網信辦等四部門出臺《互聯網信息服務算法推薦管理規定》,針對被詬病已久的問題提出明確要求。
大數據“殺熟”如何解?不得實施差別待遇
當前,越來越多的企業利用大數據分析評估消費者的個人特征用于商業營銷。但也有一些企業利用個人信息搞大數據“殺熟”,對不同群體進行差別定價,實行“價格歧視”。
規定提出,算法推薦服務提供者向消費者銷售商品或者提供服務的,應當保護消費者公平交易的權利,不得根據消費者的偏好、交易習慣等特征,利用算法在交易價格等交易條件上實施不合理的差別待遇等違法行為。
中國信息安全研究院副院長左曉棟認為,大數據“殺熟”等頑疾歸根結底是濫用用戶個人信息導致的。解決這類問題,首先要在治理違法違規收集用戶個人信息上下功夫,其次要保障用戶的選擇權、刪除權等權益。例如,要向用戶提供不針對其個人特征的選項,或向用戶提供便捷的關閉算法推薦服務的選項,并提供選擇或刪除針對其個人特征的用戶標簽的功能。
誘導用戶沉迷、過度消費?促進算法應用向上向善
規定提出,算法推薦服務提供者應當定期審核、評估、驗證算法機制機理、模型、數據和應用結果等,不得設置誘導用戶沉迷、過度消費等違反法律法規或者違背倫理道德的算法模型。
中國政法大學數據法治研究院教授王立梅認為,算法推薦服務提供者應當堅持主流價值導向、促進算法應用向上向善的基本要求。規定提出不得設置誘導用戶沉迷、過度消費等算法模型,正是將科技向善理念落實為具體業務要求的體現。
刷量控評影響網絡輿論?確保算法公開透明
利用算法注冊虛假賬號、雇傭網絡“水軍”,實施虛假點贊、轉發等流量造假,或者鼓動“飯圈”粉絲互撕謾罵、刷量控評;屏蔽信息、過度推薦,操縱干預熱搜、榜單或檢索結果排序……一些算法推薦服務提供者在開展個性化推薦、熱點榜單、信息發布等活動時,還存在影響網絡輿論的現象。
根據規定,算法推薦服務應遵循公開透明的原則,鼓勵算法推薦服務提供者綜合運用內容去重、打散干預等策略,優化規則透明度和可解釋性。建立健全算法機制機理審核、科技倫理審查、用戶注冊、信息發布審核等管理制度,不得利用算法操縱榜單、控制熱搜等干預信息呈現。
未成年人等特殊群體權益如何保護?精細化滿足不同群體訴求
“網絡為未成年人帶來了嶄新的生活方式,也產生了未成年人網絡保護問題?!敝袊鐣茖W院大學副校長林維認為,未成年人存在認知、判斷能力較弱,價值觀尚未成型等特點,針對性過強的算法推送內容有可能引發各種不良效果,也可能導致沉迷網絡現象。
對此,規定提出,算法推薦服務提供者不得向未成年人推送可能引發未成年人模仿不安全行為和違反社會公德行為、誘導未成年人不良嗜好等可能影響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信息,不得利用算法推薦服務誘導未成年人沉迷網絡。
此外,針對一些平臺未充分考慮老年人適老化需求等問題,規定還要求,算法推薦服務提供者向老年人提供服務的,應當保障老年人依法享有的權益,充分考慮老年人出行、就醫、消費、辦事等需求,按照國家有關規定提供智能化適老服務。
監管如何落地落實?著力完善治理體系
當前,算法等新技術新應用已經成為推動企業數字化轉型和國家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力量。專家認為,規定有利于建立健全科學的監管體系,統籌各方建立完整制度鏈條,形成算法治理長效機制。
“事前監管,確立算法備案、算法評估等制度;區分監管,確立分級分類的思路;系統監管,建立多元共治的局面。”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副總工程師王愛華認為,規定著力完善治理體系,通過優化監管框架,實現事前事中事后全流程、全鏈條監管,增強監管系統性和權威性。
據新華社北京1月6日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