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是衣食之源。
農業,更是生命之本。
作為廣東省農業大市,湛江擁有廣闊的土地資源,全市各類農業用地近1500萬畝,其中耕地面積700多萬畝。雷州半島海岸線長達1244公里,占廣東全省海岸線的30%左右。因為緊靠世界著名的北部灣漁場,海洋漁業資源豐富,全市農業經濟總量一直連續多年列居全省地級市首位,推動湛江由農業大市向農業強市邁進。
南渡河岸的良田。記者 李嘉斌 攝
農業交出了人民滿意的答卷
紅土地上糧田萬畝,噴灑農藥的飛機上空掠過。
藍海洋里魚蝦豐富,捕撈海鮮的漁船滿載而歸。
總產量197.18萬噸的糧食作物,400多萬噸的蔬菜,300萬噸的各式特色水果,125.13萬噸的水產品……一個個意義非凡的數字,記錄下湛江農業發展的每一步腳印。
2020年,全市農業產業規模壯大,農林牧漁總產值首次突破1000億元,較2015年增長45.6%,是粵港澳穩定的菜籃子、果盤子產品供應基地,也是全國重要的熱帶水果與南菜生產供應基地。其中熱帶農業、海洋漁業等特色產業在國內外市場影響力大,農產品穩產保供水平高,在全省農業現代化建設大局中占有舉足輕重的戰略地位。
農業產業高質量發展成效明顯。我市以“興產富民”為導向,著力謀劃布局現代特色優勢農業,著力做強富民興村產業,大力實施“一村一品、一鎮一業”、產業強鎮、特色產業園、優勢產區產業園等項目,建成了一批具有規模化、專業化特色優勢農業生產示范村鎮和現代化農業產業園區,創建國家級、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達19個,初步形成了特色農業生產、加工、銷售全鏈發展格局。
農業基礎設施條件持續改善。2016年至2020年我市共建設高標準農田190.18萬畝,累計建設高標準農田471.74萬畝。在建漁港項目共15個,其中國家級7個,省級4個,市級4個,項目總投資7.4億元。計劃建設包括硇洲、遂溪江洪、吳川、遂溪鹽灶、徐聞東5個國家級海洋牧場示范和1個市級海洋牧場,為全市海洋生態環境的改善和漁業綠色發展打下了良好基礎。農業機械總動力達到433萬多千瓦,主要農作物生產機械化綜合水平從2015年的45.9%提升到51.24%;水稻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從2015的70.8%提升到77.13%。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超過60%,良種覆蓋率已超過95%。
農業品牌建設成效明顯,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湛江金鯧魚”、“湛江菠蘿”、“湛江生豬”、“廉江紅橙”、“乾塘蓮藕”、“徐聞良姜”、“遂溪火龍果”、“湛江對蝦”等一批特色和優勢農業品牌已成為湛江農業的“新名片”。其中38個產品入選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164個產品入選“粵字號”農業品牌。
同時利用“農業+旅游”、“生態+農業”、“農業+科技”等多種模式,我市推出“廉江紅橙旅游文化節”、“徐聞菠蘿文化旅游節”、“坡頭區荷花節”等受大眾追捧的節日,大力發展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點示范鎮、農業公園等田園綜合體,成為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新業態、新亮點。
砥礪前行推進農業現代化
農為邦本,本固邦寧。
過去五年,湛江發展成就巨大,農業為此立下了汗馬功勞。站在新征程的新起點上,我市將根據產業發展需求,積極謀劃出臺重點產業發展規劃,穩糧食調結構,加強糧食生產功能區建設,發展糧食適度規模經營。推廣良種良法,推進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抓好特色種植業、畜禽養殖業、水產養殖業生產,做好“12221”農產品市場體系建設,滿足市場多樣化、優質化要求。
全力推進現代農業高質量發展。高標準建設現代農業產業園,重點謀劃創建第二輪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規劃。繼續加強“一村一品、一鎮一業”項目建設,加快推進2020年以前項目驗收、2021年項目評審和2022年項目入庫儲備。積極培育和發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實施農業知名品牌創建行動。
進一步強化政策體系建設。為保障農業產業融合發展,建議出臺明確農村宅基地、農業用地等資源盤活政策,為鄉村旅游、休閑農業等新業態發展提供合理空間。制定明確的金融、用地、財稅政策,激活農業產業發展潛能,降低農業從業風險,使企業有信心,農民有奔頭,產業有前景。
加大現代農業投資力度。我市將加快農業小微企業短線融資平臺建設,解決相關資金缺口問題。支持社會資本向優質企業流動,提升農業的商業化運作水平,最大化農業產業價值。加大農業招商引資力度,引入有實力企業到本地發展農業,發揮“鯰魚效應”,激發本土企業創新活力。
風好正是揚帆時,不待揚鞭自奮蹄。站在“兩個一百年”歷史交匯點上,湛江肩負重要的發展使命,湛江農業更是其必要的保障。未來,農業生產工作無疑將迎來更多、更大的挑戰,湛江將深入貫徹落實中央、省委農業工作決策部署,產出更多湛江特色農產品,奮力開創全市農業工作新局面。
一顆神奇的種子,春生夏長,秋收冬藏。
在新時代的大考之路上,湛江農業將鼓滿風帆再出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