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沙灣航拍。記者 李嘉斌 攝
徐聞港。 記者 李嘉斌 攝
繼往開來,接續奮斗。
一項項規劃部署,一張張美好藍圖,連接著我市發展的過去、現在和未來,牽動著千千萬萬湛江人的福祉和利益,擘畫著湛江市高質量跨越式發展的壯麗藍圖。12月24日召開的市委十一屆十五次全會,在歲末年初之際,為湛江來年的工作進行部署。
2022年是實施“十四五”規劃的關鍵之年。展望和剖析湛江振興之路,我們對撲面而來的2022年,充滿了新的期待和希冀。
湛江吳川機場成功試飛。記者 李嘉斌 攝
核心
壯大實體經濟 構建高水平現代產業體系
點擊鼠標,車間里的機械臂開啟;打開App,電氣室溫濕度各類參數一目了然;智能巡檢機器人,讓工人“一日盡覽湛鋼塔”……當鋼鐵遇上5G,未來工廠在湛江鋼鐵成為現實。
產業振興是高質量、跨越式發展的關鍵支撐。“5G+工業互聯網”在寶鋼的圖景,正是我市傳統產業由制造向“智造”飛躍的生動縮影。
全會提出,必須做大做強優勢支柱產業,實施“鏈長制”,推進穩鏈補鏈強鏈控鏈,推動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堅定不移推進重大產業項目建設。加快推動寶鋼湛江鋼鐵3號高爐系統投產達產和氫基豎爐項目開工,積極推動中科煉化二期項目前期工作,加快巴斯夫一體化項目建設。
如何進一步推動我市的數字經濟發展?全會提出,力爭動工建設“粵西數谷”大數據產業園,推動大數據、工業互聯網、軟件與信息服務等產業發展,打造數字經濟產業集聚區。加快數字化改造,推動綠色家電、家具建材、羽絨制鞋、食品制造等優勢傳統產業優化升級,促進現代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大力發展“互聯網+大數據+服務業”新業態,推進數字金融、數字商貿等數字應用場景建設。
我市將推動廣東湛江臨港大型產業集聚區起步區建設。按照“一縣(市、區)一省級產業園區”模式,著眼差異發展、協同共進,支持各地做好產業園區發展規劃與市重大產業項目的銜接,形成若干個具有較強競爭力的產業集群。
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我市將加快華僑城全域旅游合作項目建設,規劃建設湛江軍事和國防教育主題公園、海鮮美食街等文旅項目,推進一批景區創A升A,支持麻章區、雷州市、遂溪縣創建省級全域旅游示范區。
鷺鳥在麻章通明紅樹林保護區蹁躚起舞。 記者 李波 攝
粵西首條高鐵——江湛鐵路通車。 記者 張鋒鋒 攝
寶鋼湛江鋼鐵智能指揮控制中心。 記者 郎樹臣 攝
先導
完善基礎設施 提高城市綜合承載力
12月2日9時整,隨著總指揮一聲令下,湛江吳川機場拉開第二次試運行的序幕,標志著該機場距離通航邁進了關鍵的一步;
12月20日6時58分,隨著最后一方混凝土澆筑完成,湛江環城高速南三島大橋北主塔成功封頂,為成功合龍奠定堅實的基礎;
12月21日,東雷高速順利通過交工驗收,計劃年底實現全線通車,雷城連接線等支線工程將同步開通……
鼓點頻頻,催人奮進。基礎設施是城市發展的重要基礎條件。我市以打造全國性綜合交通樞紐為重點,協調推進城市強芯提質,全面提高省域副中心城市輻射力、帶動力、支撐力。
建設現代立體交通體系,是我市2022年完善基礎設施的關鍵所在——
加快建設港口型國家物流樞紐,扎實推進東海島港區雜貨碼頭、寶滿港區集裝箱碼頭一期擴建工程、湛江港拆裝箱一期工程建設,推動東海島港區航道和寶滿、東海島、烏石三條疏港鐵路開工建設。加快建設綜合國際性空港,推進深湛高鐵機場支線、機場高速等配套工程建設,完善機場集疏運體系。加快建設鐵路網絡,推進廣湛高鐵建設,力爭開工建設合湛高鐵、湛海高鐵,謀劃建設市域(郊)鐵路。加快織密雷州半島高快速路網,完成湛江大道、疏港大道改擴建工程,加快環城高速南三島大橋、茂湛高速改擴建工程、湛徐高速烏石支線建設,推動廣東濱海旅游公路雷州半島先行段開工建設。
城市建設是基礎設施中不可缺少的一環,要用好“繡花”功夫,防止出現大拆大建等破壞性“建設”問題。
展望新的一年,我市將大力實施片區開發和城市更新改造,推進舊大天然-金沙灣-調順島片區開發,謀劃建設高鐵新城,打造高端服務城市功能區和城市地標群。加強城市歷史文化保護傳承,敬畏歷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態,推進赤坎區“三民片區”古商埠、霞山區風情街等特色歷史文化街區改造升級和一批歷史建筑微改造。
中科煉化項目生產基地。 記者 劉冀城 攝
湛江產業轉移工業園東海島園區。記者 劉冀城 攝
遂溪深海養殖的金鯧魚供不應求。 記者 李波 攝
路徑
深化改革開放創新 增強高質量發展新動能
10月20日,中國工程院院士林君與湛江灣實驗室簽署合作協議,正式將林君院士工作站設在了湛江;
12月10日,國內權威智庫推出的“中國高新區創新能力百強”榜單發布,湛江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榜上有名,名列全國第84位;
12月19日,作為粵西地區首個綜合保稅區,湛江綜合保稅區(一期)封關基礎及監管設施項目舉行完工活動;
12月21日,湛江灣實驗室龍王灣研發基地一期工程現場,舉行“百日會戰 決戰決勝”誓師大會,標志著該項目施工進入攻堅階段。
改革開放創新是推動高質量、跨越式發展的動力源泉。我市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積極融入國內國際雙循環。
展望新的一年,我市朝著更高水平開放的目標邁進——
全會提出,我市將推進綜合保稅區項目招商、遴選和建設,加快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線下園區建設,爭取將湛江納入廣東自由貿易試驗區擴區范圍。推進口岸對外開放,加快建設“智慧口岸”、國際貿易“單一窗口”。全方位對接“雙區”和橫琴、前海兩個合作區建設,進一步完善“核+副中心”動力機制,加強與廣州在產業鏈、供應鏈方面的合作,推動建立產業園區共建合作機制。主動對接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簡稱RCEP),開拓外貿新的增長點。加快湛江國家高新區建設,推動寶鋼湛江鋼鐵、中科煉化、巴斯夫廣東一體化基地等龍頭企業建立高水平科研機構和研發中心。
我市將積極申報國家級新材料產業基地。推進湛江灣實驗室龍王灣研發基地建設,加快深遠海養殖技術與裝備的研發。大力推進海洋科技產業創新中心建設,促進創新成果轉移轉化。
湛江綜合保稅區項目卡口。記者 張鋒鋒 攝
吳川鄉村振興新亮點——塘?鎮楊赤里村。 記者 李忠 攝
寶鋼湛江鋼鐵基地生產成品。記者 郎樹臣 攝
主線
推進鄉村振興 推動農業農村現代化
10月22日,經中國水產流通與加工協會的專家組評審,一致通過授予湛江市“中國金鯧魚之都”的稱號。如今,湛江已然成為全國最大的金鯧魚養殖基地,堪稱“中國金鯧魚行業風向標”。
小龍蝦、米面系列、火鍋類系列、小食類系列……11月18日舉行的湛江水產產業成果展上,湛江龍頭企業恒興、國聯展示的預制菜多達上百種。RCEP將于明年1月1日生效,眾多利好疊加,湛江預制菜未來可期。
展望2022年,全會提出,要做大做強富民產業。把握農業供給側新需求,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打造全產業鏈現代農業發展模式——水產產業,正是湛江名副其實的“富民產業”,以金鯧魚產業為例,帶動湛江從業人口100多萬人,總產值約100億元,湛江成為全國最大的金鯧魚養殖基地,堪稱“中國金鯧魚行業風向標”。
如何將湛江水產豐富的資源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全會提出:推進水產綠色健康養殖,高標準建設海洋牧場,做優水產品精深加工產業,建設水產品國際交易中心和中央廚房產業基地,打造全球水產產業高地。
湛江是“中國海鮮美食之都”,具備打造全國水產中央廚房基礎條件,更具備打造全球水產產業高地的硬核實力。
鄉村振興戰略關系到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實現。2022年,我市將依托鄉村特色資源,加快推進“一村一品、一鎮一業”項目建設,高標準建設一批現代農業產業園。深入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動,深化“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加強農房管控和村莊風貌提升,高標準創建一批美麗宜居示范村莊和3A級景區村莊。
中科煉化工作人員在進行生產技術研討。 記者 劉冀城 攝
湛江港寶滿集裝箱碼頭。記者 李波 攝
粵菜師傅展示湛江特色美食。記者 張鋒鋒 攝
根本
增進民生福祉 提升群眾幸福感滿意度
12月7日,省財經學校根據徐聞南山鎮盛產韭菜的實際,在“粵菜師傅”開班課程上,專門培訓韭菜烹飪。培訓結束后,將舉辦就業推薦會,為學員提供就業服務;
12月8日,我市首次通過網絡直播方式,搖號分配1166套公租房。這是我市規模最大的一次,也是參加輪候對象最多的一次,讓湛江老百姓從“住有所居”邁向“住有宜居”;
綠樹蔥蘢、海水碧綠、鷺鳥翔舞……一副紅樹林生態畫卷在海面鋪展開來。12月16日,市委主要領導到麻章區湖光鎮、雷州市雷高鎮調研紅樹林保護工作,要求充分釋放紅樹林的生態價值、經濟價值、社會價值,全力將湛江打造成“紅樹林之城”。
推動高質量、跨越式發展,人民幸福是最終目標。我市將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把扎實推動共同富裕落實到全市各項民生社會事業中,不斷優化人民生活環境,努力建設美麗幸福湛江。
切實辦好民生實事,是2022年提升群眾幸福感的重要依托——
我市將深入實施“粵菜師傅”“廣東技工”“南粵家政”三項工程和“農村電商”“鄉村工匠”重點工程,解決好高校畢業生等青年就業問題,不斷擴大中等收入群體規模。支持廣東醫科大學附屬醫院、湛江中心人民醫院建設高水平醫院,加快廣東醫科大學附屬醫院海東院區、市婦幼保健院新院、市第一中醫醫院、市第二中醫醫院等項目建設。加快建設嶺南師范學院湖光校區和湛江一中、湛江二技新校區。積極推進環北部灣水資源配置工程湛江分干線項目建設,切實保障民生用水。堅持“房住不炒”的定位,堅持租購并舉,加快發展長租房市場,推進保障性住房建設,支持商品房市場更好滿足合理住房需求。
當“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深入人心,邁入新時代的湛江,豪情滿懷地開啟打造“紅樹林之城”的新征程——
2022年,我市將扎實推動綠色低碳發展。大力實施碳排放達峰行動,嚴控“兩高”項目建設,盡早實現能耗“雙控”向碳排放總量和強度“雙控”轉變,堅決防止搞“碳沖鋒”、運動式“減碳”。充分挖掘湛江紅樹林的生態優勢、經濟優勢、歷史文化優勢,推進紅樹林高水平保護和利用,全力以赴把湛江打造成“紅樹林之城”,讓“湛江紅樹林”成為廣東生態建設的新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