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4日,記者一行到雷州城區已建成的城內農貿市場、華盟農貿市場,以及在建的新城農場市場一探究竟。(12月19日《湛江日報》)
農貿市場一直就像人類賴以生存的“空氣”一樣,是滿足生活基本需求的必須,卻又總是容易被忽略。在農貿市場里,老百姓能夠自由地挑選果蔬生鮮,攤販之間形成自由競爭關系,“人情味”“煙火氣”在這里凝聚、升華,成為一個城市里“最草根”“最接地氣”的地方。對旅游城市而言,農貿市場更是窗口,不僅面向周邊居民,也面向各地游客。一眾吃貨奔著“中國海鮮美食之都”的盛名而來,在農貿市場里所看到的環境衛生、所感受的購物體驗,就是構成“湛江印象”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農貿市場不僅事關百姓生活的幸福感,更關系著一個城市的文明形象。
報道中說,“雷州農貿市場建設落后城市建設步伐,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臟亂差’問題”,這其實也是不少地方農貿市場的通病。改造農貿市場,實乃勢在必行。這次雷州一口氣推動30個農貿市場改造,而且14個位于城區的農貿市場已完成改造升級,16個鄉鎮公辦農貿市場也將于明年6月前完工,改造力度之大、決心之堅,值得點贊。另外,雷州還在改造中想出了“借船出海、借雞生蛋”的辦法,將全部公辦農貿市場的改造升級和經營管理捆綁在一起公開招標,公辦的分級管理,民辦的獎補鼓勵,撬動社會力量參與到農貿市場的升級改造中來。在具體改造中,廣泛爭取周邊居民意見,“根據附近居民、地理位置、人流量等進行不同的定位和改造”,找到了農貿市場共建共治共享的“正確打開方式”。
推動農貿市場升級改造,一方面是要按照文明創建標準規范,高標準投入建設,高標準精細管理,做好“規定動作”;另一方面則應對標“三化三大”發展理念,努力創新曬出“自選動作”。
在安徽馬鞍山,有一家農貿市場在當地有“網紅市場”的美譽,從以前的“臟亂差”華麗變身為園區首個標準化、智慧化農貿市場,于今年7月正式開業。這家農貿市場有兩大特色。其一,是營造舒適的購物體驗,不僅室內環境舒適、菜品擺放有序,還有便民服務區、售后服務臺、兒童游樂區、共享美食區,讓農貿市場更加人性化,提供服務甚至比超市還要周到貼心。其二,是探索數字化、智慧化農貿市場的轉型之路,市場內設有一個“農產品直播間”,市場運營方定期邀請市場商戶、優質農產品廠商走進直播間,介紹產品的特點、品質和背后的故事,通過直播帶貨的方式,幫助大家把本地好物好貨“曬”出來。市場內顯眼處還有“實時交易大數據平臺”,實時稱重記錄、交易記錄、溯源信息等滾動更新。市場內還專門設立了檢測室,隨時對果蔬肉魚等進行抽檢,結果自動實時上傳到大屏幕上。同時,每個商戶的電子秤都會與后臺系統相連,通過數據采集、分析,既可幫助商戶更好地進貨經營,也可為相關部門傳遞參考數據。另外,市民可以通過購物小票對所購買的菜品進行全流程溯源,不僅買得更舒心,而且吃得更放心。
期待雷州在農貿市場改造中也能大膽創新,把農貿市場打造成“網紅打卡點”,建設成“智慧試驗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