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6日,市直屬機關工委29名黨員干部,身穿紅馬甲志愿服,來到文明創建包聯包創單位——赤坎金沙灣社區,對接參與迎國檢工作。 (12月7日《湛江日報》)
12月7日《湛江日報》報道了市直機關工委開展文明創建包聯包創相關工作的情況,其中不少做法可圈可點,很值得學習。
報道中提到,市直機關工委“組成問題對接組、衛生清潔組、模擬檢查組走進社區街道、學校、農貿市場,重點檢查老舊小區”。問題對接組、衛生清潔組、模擬檢查組——市直機關工委采用了分組的辦法,每個小組以“任務”來命名,各負其責、精細治理,對于更好地與包聯包創單位對接很有幫助。尤其是組建“模擬檢查組”,“對標對表文明創建測評體系要求,從嚴從細查岀小區10多項問題”,以客觀中立的“檢查者”視角,起到了“發現問題”的獨特作用。問題本身并不可怕,但就怕根本發現不了問題。所以設立“模擬檢查組”,確實是一種好做法。
另一方面,在推進包聯包創工作中,市直機關工委專門設置了“問題對接組”,在座談交流中還與包聯包創單位明確了“問題清單”,“特別對急需解決的有關問題,能夠解決的馬上解決,一時解決不了的問題,抓緊協調有關部門積極采取措施”。這種堅持問題導向的做法也很有必要,發現問題重要,解決問題同樣重要。發現了問題采用“拖”字訣,一味“靠”和“要”,這不利于文明創建工作的推進。在包聯包創工作中,應有這類“解題者”的角色,專門對接問題、協調各方、尋找路徑、實現解決。
心理學上有一個“責任分散效應”,是指對某一件事來說,如果是單個個體被要求單獨完成任務,責任感就會很強,會作出積極的反應;但如果是要求一個群體共同完成任務,群體中的每個個體的責任感就會很弱,面對困難或遇到責任往往會退縮。而在文明創建中采用包聯包創機制,就是為了避免這種“責任分散效應”。包聯包創,核心就在一個“包”字。這個“包”字,既有“總攬,負全責”的意思,又有“保證”“專用”的意思。推進文明創建包聯包創工作中,市直機關工委這份“包”的決心和責任,最是值得學習。對于自己的“承包區”“責任田”,就應該做到守土有責、守土負責、守土盡責。
既然突出一個“包”字,那么也應把紀律和規矩“挺起來”。對那些明明在“包”的范圍里,卻始終把文明創建當成“份外事”、充當“旁觀者”的單位,應按照有關規定嚴肅問責。包而不辦、不干實事,又怎能推動文明城市創建、為群眾辦好實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