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地變良田,豐收的稻田里一片歡躍。
近日,廉江市木林種養專業合作社基地60多畝水稻收割了,當地的居民紛紛涌來搶購,出現“一米難求”的奇特景觀。
本是丟荒地,木林合作社卻“深耕”出濃郁清香的綠色稻米,通過“地養人,人養地”的深情耕作,走出一條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相結合的種植新模式。
100多畝丟荒地變高產田
記者來到位于安鋪鎮白面港村邊的種植基地,基地里一半是已泛金浪的稻田,另一半是鮮綠的蔬菜和蓋著地膜的農作物,初冬的田野里呈現出蓬勃生機。而在基地倉庫前,趕來購糧買菜的人絡繹不絕。
合作社社長、鎮人大代表黃木林女士正在基地指揮收割機和農民收割搬運稻谷,她高興地跳進金黃色的稻田里:“超千斤一畝,高產田啊!”
旁邊的綠色蔬菜也在收割,土雜肥種出的果蔗在上市……看著這派忙碌豐收景象,在基地務工的白面港村農民黃觀基笑著說:“要知道,這里原本是白面港村的連片丟荒地,由于缺水,已10多年不種東西了,茅草灌木長有一人高,如今成為一片綠黃繽紛的沃田,產出豐饒,真不敢相信呀。”
黃木林是安鋪鎮有名的愛心人士,為了給鎮兩家敬老院和每天到她的公德飯堂吃飯的幾十位老人提供新鮮蔬菜和油米,更是為了消滅丟荒地,她號召身邊愛心人士一起,到白面港村拓荒開田,發展“放心菜、生態米”種植基地,踐行她的綠色種植理念。
去年10月,他們14人成立了木林種養專業合作社,籌集資金100多萬元,以三五百元一畝包租了白面港村160多畝的丟荒地,開路打井通電平整土地,雇用技術人員和當地10多位村民,種植香芋種南瓜,收了蔬菜種水稻,一造接一造地輪種,科學安排,深耕細作,發展無公害綠色瓜菜稻米,推行環境友好型耕種,切實把這一片“荒地瘦地”變成“活地肥地”,廣袤的田野上平鋪出綠油油一大片。
“這片土地活了,成高產地。”合作社副社長麥日華指著部分收割了水稻又馬上種香芋的壟田說,土地從來沒空閑過,一造接一造輪種,一畝地一年可種出四五種農作物,產出非常高,綠色瓜菜米賣得歡。
前來買糧的白面港村民黃振東看到了這面貌一新的種植基地,很有感慨地說,我們村很多土地都丟荒了,丟荒地會風化沙化變成瘦地,想不到合作社卻“開墾”出這么多的好稻米好東西,這就是合理利用土地帶來的好效果。
“人養地”見證生態、社會效益
基地樹有“發展環境友好型基地”的牌子,令人印象深刻。
記者發現,在基地中間還有3畝育蛙田,里面挖洞鋪草,養育著千千萬萬的青蛙,冬去春來就拔掉圍網,讓青蛙入田捉蟲,萬行和諧共生,成為合作社“育蛙歸田”生態種植的有效方式之一。
“人養地,地養人,我們只有善待土地,萬物互動,土地才能為我們產出更多更好的東西。” 黃木林道出自己的種植理念,以生態之眼對待這片綠地沃野。她說,千百年來,這片土地養育了千千萬萬的子民,但我們不能只向土地索取,也要保養土地,才能更好地產出。
一年來,該基地按照嚴格的綠色標準種植,土地深耕常種,下有機肥,育蛙除蟲,寧可失收也不使用有害藥物,確保土地所有產出綠色生態,也更好地保護了土地。
今年4月南瓜低價時,一收購商來到基地里,對10多畝南瓜要求統一打催熟劑,然后才高價收購。但合作社拒絕了,寧愿讓其自然成熟才推向市場。
木林合作社種出的綠色瓜果稻谷供不應求,但合作社堅持平價銷售。黃木林說,合作社最主要目的是保證敬老院的老人吃上新鮮好瓜菜,給社會提供一定的優質生態食物,目前雖然沒有經濟效益,但有了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將來也一定帶來經濟效益。
人勤地不懶,走在成熟的稻田邊,感受到“沃田無際稻梁香”的豐收喜悅,步入低洼荷塘地,能領略到“青草池塘處處蛙”的和諧生態美,在這里,現代生態農業已照進現實。
白面港村一位干部表示,種了幾十年的糧,從來沒見過這架勢,不僅稻米,木林基地種出的芋頭、蔬菜也是供不應求,這原本的丟荒土“深耕”出金子般的理念,地養人,人養地,確實才是農業之本——這給我們上了一堂生動的農業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