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領導人峰會召開之際,央視總臺記者來到湛江紅樹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高橋片區報道,探訪湛江紅樹林這一生物多樣性的寶庫。
弧邊招潮蟹。(資料圖)
紅樹林面積占全國總量的三分之一
記者從廣東湛江紅樹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了解到,湛江紅樹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處于中國大陸最南端雷州半島沿海主要港灣河口灘涂,沿雷州半島1500公里海岸線帶狀分布,保護區總面積20278.8公頃,其中天然紅樹林面積9000余公頃,占全國的33%,是我國大陸沿海紅樹林面積最大、分布最集中、種類較多的自然保護區。
灘涂覓食。(資料圖)
紅樹林植物種類之多列我國大陸海岸前茅
我們常說的紅樹林并不只是指一片樹林,而是一個生態系統,它是包含紅樹林濕地以及其生物多樣性。湛江紅樹林保護區有真紅樹和半紅樹植物15科25種,有白骨壤、紅海欖、木欖、秋茄、桐花樹等樹種,是我國大陸海岸紅樹林種類最多的地區。
彈涂魚。(資料圖)
紅樹螺。(資料圖)
林間棲息鳥類超過300種
紅樹林也是水鳥重要的棲息地,是全球候鳥遷徙重要的停歇地和中轉地。在湛江紅樹林發現的鳥類306種,列入國家重點保護名錄的50種,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附錄Ⅰ的3種,附錄Ⅱ的41種,列入國際自然和自然資源保護聯盟紅色名錄易危鳥類的5種。其中觀測到東方白鸛、黑臉琵鷺、勺嘴鷸等全球珍稀水禽。2016年12月,記錄到43只勺嘴鷸在我國越冬的最大一筆紀錄。
黑臉琵鷺。(資料圖)
紅樹林里的幼鷺。記者 李忠 攝
樹下成魚蝦蟹貝蟲藻的天堂
紅樹林底下的灘涂是各種底棲生物的天堂,在這片肥沃的土地上生活著200多種底棲生物,包括軟體動物、節肢動物,魚類等等。其中,貝類41科130種;魚類有60科139種,蝦類3科19種,蟹類11科57種,浮游生物126種,底棲硅藻類256種,昆蟲130種。
鷺鳥與人融洽相處。記者 李忠 攝
九洲江三角洲紅樹林上棲息的鷺群。記者 李忠 攝
保護生物多樣性意義非凡
根據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的定義,生物多樣性是指“所有來源的活的生物體中的變異性,這些來源包括陸地、海洋和其它水生生態系統及其所構成的生態綜合體;這包括物種內、物種之間和生態系統的多樣性。”
據國家生態環境部官網資料顯示:生物多樣性是生物及其與環境形成的生態復合體以及與此相關的各種生態過程的總和,由遺傳(基因)多樣性,物種多樣性和生態系統多樣性三個層次組成。遺傳(基因)多樣性是指生物體內決定性狀的遺傳因子及其組合的多樣性。物種多樣性是生物多樣性在物種上的表現形式,也是生物多樣性的關鍵,它既體現了生物之間及環境之間的復雜關系,又體現了生物資源的豐富性。生態系統多樣性是指生物圈內生境、生物群落和生態過程的多樣性。
廣東湛江紅樹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科研宣教科相關負責人向記者介紹了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意義:“生物多樣性使地球充滿生機,也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礎。保護生物多樣性有助于維護地球家園,促進人類可持續發展。”
湛江紅樹林自然保護區為國際候鳥遷徙重要通道,生物多樣非常豐富,是我國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關鍵性地區和國際濕地生態系統就地保護的重要基地,具有重要的保護研究價值和示范作用。同時,它是南方濕地資源的精華,它在凈化海水、防災減災、調節氣候、保護海岸、保護生物多樣性、維護國土生態安全等方面發揮著越來越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