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級非遺項目“調順網龍”進校園活動開展。通訊員黃志明攝
11月4日,記者從赤坎區了解到:為讓更多青少年感受到傳統舞龍文化的魅力,營造良好的非遺傳承氛圍,由赤坎區文化服務中心(區文化館、圖書館、博物館)指導,省級非遺項目“調順網龍”市級代表性傳承人黃金輝等人組織網龍藝術團隊日前走進湛江市第十九中學,開展非遺進校園活動。
據悉,“調順網龍”是省級非遺保護項目。“調順網龍”是赤坎區調順村的傳統民間藝術,當地人歷代半漁半農為業,因過去偏居海島,與外界交往不便,因此村民就地取材,以竹、木、稻草、舊漁網等農家材料來加工制作龍具,稱“草龍”或“網龍”。后來,“調順網龍”項目省級代表性傳承人黃車炳對制作龍具的材料和工藝進行大改革,選用市面上的現代材料如膠絲、尼龍、彩帶、塑帶、塑管、亮片等材料,來代替笨重容易腐蝕蟲蛀的農家材料,更仿照“國家龍獅協會”規定的競技龍標準來制作新型“網龍”,這樣的龍具逐漸適合表演快速威猛、形式多樣、難度較高的舞蹈動作,減輕隊員的運動強度,套路招式多變,增強了觀賞性,深受群眾歡迎。有600多年歷史的“調順網龍”在坎坷的發展道路上顯示了頑強的生命力,2005年重獲新生后,得到社會各界的重視,多次參加各類比賽、展演并屢屢獲獎。在得到保護、傳承的基礎上,其不斷完善和創新。2011年,調順舞龍隊的歷屆骨干隊員和一些社會熱心人士共同組織成立了“調順網龍藝術研究會”,不定期進行活動,廣泛聽取群眾意見,研究活動規劃,制定發展方向,讓這項古老的傳統藝術生生不息。
此次活動,還特邀請省級代表性傳承人黃車炳的女兒——黃顰芳,給學生講述調順網龍發展歷史、網龍特色、網龍制作技藝及網龍傳承展示、交流及保護等內容,受到學子們的歡迎和好評。
作為網龍隊隊員之一,黃顰芳表示,傳承和保護好“調順網龍”項目是父親黃車炳(記者注:省非遺傳承人、調順民間老藝人、“湛江好人”黃車炳,已于2020年3月逝世)畢生的追求和愿望,她要做的就是積極做好宣傳推廣網龍歷史文化,不斷把網龍這項非遺項目技藝進一步發揚。同時,黃顰芳也希望越來越多喜歡網龍文化的年輕人,能加入到這個隊伍中,希望新一代的學員能有責任、有擔當地把網龍文化傳承下去。
(來源:湛江云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