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以來,湛江紅樹林保護與恢復實踐中的科學方法和優秀案例,為這次《紅樹林生態修復手冊》(下簡稱《修復手冊》)的編寫提供了良好的支撐。”11月4日,曾參與編寫《修復手冊》的嶺南師范學院教授張穎如是說。
2021年10月,自然資源部、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印發了《紅樹林生態修復手冊》,對紅樹林生態修復的原則、基本要求、修復流程和主要技術要點進行規定,為指導地方科學有序推進紅樹林保護修復工作打下堅實基礎。
兼任中國生態學學會紅樹林專業委員會委員和紅樹林國家創新聯盟理事的張穎,主要參與了《修復手冊》中“瀕危紅樹植物保護與恢復”部分的編寫工作。
難忘“動人心弦”的風景
“在高達10-20多米的大樹上進行人工授粉工作,在樹尖上隨風飄擺,這一道‘動人心弦’的風景十分壯觀!同時爬樹也成為瀕危紅樹植物研究的必備技能之一。”張穎回憶道。
張穎結緣紅樹林始于2012年,源于對紅樹林中的瀕危紅樹植物紅欖李的保護性研究工作。紅欖李為使君子科、欖李屬紅樹植物,現在國家一級保護植物,在《紅樹林保護修復專項行動計劃(2020-2025年)》的重點行動中,紅欖李、海南海桑和卵葉海桑同被列為重點保護與恢復的瀕危紅樹植物。
由于紅欖李自然野生植物在我國近10年的時間內由350株左右降至9株,其瀕危狀態極其嚴峻。在野外調查研究中發現紅欖李存在嚴重的有性生殖障礙,同時無法進行無性繁育,課題組成員便在花期開展了高頻度、大工作量的人工輔助授粉工作。
在探索“花兒為什么這樣紅(這里的紅是指瀕危植物紅色植物名錄中的紅)”這條道路上,課題組對海南海桑、卵葉海桑、擬海桑、蓮葉桐、水椰、海濱貓尾木和角果木等瀕危紅樹植物展開了保護性研究。申報相關國家級、省級以及國際基金會GEF、BGCI等各級項目20余項,發表相關科研論文60余篇,其中SCI論文30余篇,出版專著6部,獲得國家發明專利6項。
同時,課題組在嶺南師范學院構建起了紅樹林保護與科普的強有力團隊,并與廣東湛江紅樹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建立了長期友好的合作關系。
一切為了“把紅樹林保護好”
自然資源部、國家林業和草原局2020年印發了《紅樹林保護修復專項行動計劃(2020-2025年)》(簡稱《行動計劃》)。張穎介紹,《行動計劃》提出要科學營造和修復紅樹林,在自然保護地內養殖塘清退的基礎上,優先實施紅樹林生態修復。到2025年,計劃營造和修復紅樹林面積18800公頃,其中營造紅樹林9050公頃,修復現有紅樹林9750公頃。
根據《行動計劃》,廣東省營造、修復紅樹林任務分別為5500公頃、2500公頃,占全國總任務的60.8%、25.6%。而廣東湛江紅樹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保護總面積20278.8公頃,其中天然紅樹林面積9000余公頃,約占全國紅樹林總面積33%、廣東省紅樹林總面積79%,是我國大陸沿海紅樹林面積最大的自然保護區。
紅樹林是熱帶、亞熱帶海岸帶海陸交錯區生產能力最高的海洋生態系統之一,在凈化海水、防風消浪、維持生物多樣性、固碳儲碳等方面發揮著極為重要的作用。
廣東湛江紅樹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歷來重視與科研單位的合作,推動產、學、研的合理發展。2021年4月,“湛江紅樹林造林項目”通過核證碳標準開發和管理組織Verra的評審,成功注冊為我國首個符合核證碳標準(VCS)和氣候社區生物多樣性標準(CCB)的紅樹林碳匯項目。
“這是我國開發的首個藍碳交易項目,該項目交易的費用將全部用于紅樹林的保護、恢復和科普工作中,這為其它藍碳交易項目做出了榜樣,為實現碳達峰、碳中和作出積極貢獻。”張穎對湛江紅樹林碳匯項目高度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