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宣告成立,全國解放戰爭勝利態勢更是迅猛發展,其時長江以北地區已基本上實現解放,國民黨主要殘余反動武裝力量集中在華南和西南地區。按照中共中央大迂回、大包圍的戰略方針,隨著解放軍取得衡寶戰役、廣東戰役的勝利,在廣西地區一個針對白崇禧桂系國民黨反動武裝、半徑超過500公里的包圍圈即將合扣,廣西戰役一觸即發。
因撤往云貴的路已被截斷,素有國民黨“小諸葛”之稱的白崇禧意欲趁解放軍合圍力量還未集結,發起“南線攻勢”,劍指廣東廉(江)化(州)地區,妄圖與國民黨從廣州敗退的殘余武裝以及雷州半島的駐守武裝會合,打開退守海南之路。
為粉碎白崇禧退守海南的意圖,中國人民解放軍粵桂邊區縱隊(下稱:“粵桂邊縱”)配合南下部隊,以廉江地區為中心打贏了一場北阻逃敵、南拒援軍的圍殲戰,最終為解放雷州半島、廣西打下堅實基礎。
陳賡任原二野4兵團司令員。
廉江城首迎解放
粵桂邊縱前身為1945年廣東南路人民抗日解放軍,是受中共南路特委直接領導的抗日武裝力量,是長期活躍于粵桂邊地區的高州、信宜、化州、雷州、廉江和北海、欽州、北流、玉林、容縣等地的一支革命勁旅。
1946年11月,根據中共中央和廣東區黨委關于恢復武裝斗爭的決定,中共南路特委在遂溪、廉江、化縣、吳川等縣以地方武工隊為基礎,成立4個游擊中隊;1947年4月,以原來分散各地活動的人民武裝為基礎,在遂溪縣成立粵桂邊人民解放軍第一團(新一團),隨后分別在廉化吳地區成立第三、四團(新三、四團);1949年6月27日,經中央軍委、總政治部批準成立中國人民解放軍粵桂邊區縱隊,受粵桂邊區黨委直接領導,梁廣任縱隊司令員兼政治委員,唐才猷任副司令員;10月中旬,縱隊很快擴編成8個支隊,發展到2.5萬人。
1949年以來,為迎接南下大軍,完成中共華南分局“以三個月時間打通雷州半島至六萬大山、十萬大山的走廊。把根據地聯成一片”的指示,粵桂邊縱在粵桂邊區黨委的指示下,連續發動春、夏兩季攻勢,打通了雷州半島至六萬大山、十萬大山的走廊,接收了多個國民黨部隊的起義,攻克了一批據點,把粵桂邊根據地聯成一片,基本完成中共華南分局的戰略部署。
至10月,除湛江、南寧及各地孤立據點外,粵桂邊縱基本解放全邊區農村。而在此次白崇禧落子的廉江地區,粵桂邊縱已然解放了除廉城、安鋪、石嶺等幾個城鎮外的廉江縣廣大農村,游擊區域擴大到博白、陸川、北流北部,大大鞏固了以廉江為中心的粵桂南邊防線,只待南下部隊到來便能迅速展開攻勢。
10月下旬,中共粵桂邊區黨委和粵桂邊縱隊司令部向全邊區軍民發出全力支援和配合南下部隊作戰的動員令。月底,粵桂邊縱六支16團、17團、18團和新編第16團及一支1團在廉化邊集結,準備迎接和協同野戰軍南下部隊作戰;30日,在與南下的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野戰軍第13軍(下稱:“13軍”)的先頭部隊會合后,繼續向廉江縣城進軍。31日,時任國民黨廉江縣縣長的陳均鎮率部倉惶棄城逃往湛江(今市區),中共廉江縣委接管廉江縣城。很快,攜南下部隊之威,粵桂邊縱順利解放廉江全境,將雷州半島的咽喉之地完全扼在手中,廣西戰役包圍圈的最后一顆扣子已然扣上。
在歡迎南下部隊入城的儀式上,迎軍民眾紛紛送來了香芋、鮮橙、酒、豬肉、雜糧等慰問品,一些眼尖的粵桂邊縱隊戰士卻發現13軍戰士的鞋大多已磨穿,甚至有的戰士還打著赤腳,腳上磨得都是水泡,便把自己的鞋送給13軍戰士,但即便是這樣也遠遠不夠。了解到這樣的情況,中共廉江縣委、縣人民政府和一支1團決定發動群眾給南下大軍募捐鞋子,組織人員在縣城丁字大街上搭建一座棚子,橫掛著標語:“同志們,為萬里長征的南下大軍獻出你的鞋子”,過往群眾一聽南下部隊的戰士沒鞋穿便紛紛響應起來,很快便收集到足夠數量的鞋子送給南下部隊。
梁廣。
將計就計 張網以待
11月6日,廣西戰役正式打響,按照四野前委的戰前部署,除北路軍在湘桂邊境緩慢南推外,我西、南兩路大軍從兩翼向敵側后縱深加速挺進。解放軍的多路大軍的逼近,讓白崇禧開始意識到自己的處境危險:西路解放軍已占領貴陽,逃向云貴之路已被截斷;北路解放軍應是待西、南兩路解放軍形成合圍后,再一同對其發動攻擊。
不甘束手就擒的白崇禧落眼到雷州半島上,只要打通雷州半島通道,則在軍情危急時退守海南,依靠瓊州海峽這樣的天塹與中共周旋。根據情報顯示,南線現在只有解放軍13軍孤軍深入,兵力單薄,于是白崇禧迅速召開作戰會議:“共軍北面未動,西面距離尚遠,陳賡卻只派1個軍孤軍深入,真是老天爺助我發動南線攻勢”,并道:“此次南路攻擊乃我生死存亡之關鍵,勝則大量美援立即可獲,敗則涂地。”隨即,白崇禧部署桂系精銳張淦第3兵團直出博白、陸川,主攻我13軍;魯道源第11兵團開赴容縣、岑溪,掩護張淦兵團的東南側翼安全;其他3個兵團分別擔任阻擊和策應任務,企圖一舉打通雷州半島通道。
然而與此同時,四野司令員林彪和二野4兵團司令員陳賡卻為如何展開南路軍的攻勢產生了不同的意見。
林彪認為,敵11兵團是在向岑溪方向逃跑,我軍正好趁此良機殲敵于運動途中。于是,電令陳賡只在廉江留下1個師,兵團主力離開雷州半島,北上殲敵。
然而,陳賡則認為西路軍占領貴陽,已然堵死了白崇禧西逃往云貴之路,奪取雷州半島事實上成了白崇禧唯一可行的選擇。而白崇禧所作的軍事部署正是瞄上13軍,妄圖以此為突破口,殺出重圍,而向東佯動的敵11兵團很明顯是在掩護攻擊廉江的張淦兵團,如果此時移師北上,一旦廉江有失,白崇禧將唾手而得雷州半島,到那時無異于放蛟入海,后果無法估計。
陳賡認為,應該將計就計,張網以待。按照他的部署,13軍依然陳兵廉江,而后續秘密行軍趕到的14與15兩軍隱蔽集結于信宜南北,43軍則集結于信宜東北的東鎮圩,待敵進入包圍圈后,適機發起總攻一舉圍殲來敵。然而,經過一番溝通,將帥意見仍無法統一,鑒于戰情緊急,陳賡思緒再三決定請示中央裁決,但在電文最后表示:各軍待命行動,準備隨時執行四野的命令。
顯然陳賡提出的方案更符合戰事實際,電報發出次日便收到回電,毛澤東十分明確支持陳賡的作戰方案,作出指示“這是殲滅該敵的好機會,為此請你們注意:陳賡所率4個軍除1個軍仍照陳賡前提部署,由羅定、容縣之線迂回敵之左側背外,主力似不要進入廣西境,即在廉江化縣茂名信宜之線布防,置重點于左翼即廉江化縣地區,待敵來攻而殲滅之。同時以一部對付余漢謀之配合進攻。”
根據毛澤東的指示,四野司令部迅即調整部署:令二野4兵團13軍配屬14軍42師集結于廉江、化縣之間地區,構筑陣地,堅決阻擊敵人;令4兵團主力迅速進至信宜、茂名南北地區隱蔽集結;令在廣州地區的15兵團43軍,日夜兼程,秘密西進,至信宜東北之東鎮城一帶集結。
收到作戰命令后,陳賡立即督令南路軍各部加緊戰前準備,要求13軍軍長周希漢赴廉江縣城召開作戰會議,部署13軍以及粵桂邊縱第一、第六、第七支隊的阻擊任務。
同時,收到消息的中共粵桂南地委要求廉江縣委立即成立支援前線委員會,迅速組織發動廉江地區人民群眾開展支援前線工作,組織擔架隊、救護隊,設立服務站、財糧站、慰勞站,協助部隊建橋修路,修筑工事、當向導、料理傷病員等,做好一切后勤工作。戰前,全縣設置糧站10多處,籌集稻谷近萬擔。軍民同心,包圍已成,就等白崇禧集團一頭扎進來。
廉江城二迎解放
1949年11月25日,白崇禧見桂林、梧州、柳州等地已為解放軍攻占,形勢不妙,于是加緊實施其“南線攻勢”,命令張淦兵團的3個軍和魯道源兵團的2個軍,在飛機實施轟炸的配合下,瘋狂地向集結于廉江、茂名、化縣、信宜一線的南路防線進行攻擊,企圖突破防線奪路而逃。同時,余漢謀也命令其麾下駐扎在湛江的62軍殘部以及吳川等地區殘余勢力北上策應,企圖接應白崇禧集團向海南島撤退。
11月27日,隨著白崇禧所屬兩個兵團全部進入包圍圈,而且粵桂邊縱一支和六支也分別完成了阻擊和消滅從吳川、湛江過來國民黨策應部隊,是時候收網了。是日下午,趁著經過兩日激戰的國民黨軍隊進攻的勢頭減弱,解放軍隱蔽的14、15、43軍突然發起進攻,13軍以及粵桂邊縱也從防御轉向進攻態勢,粵桂邊圍殲戰正式打響。
面對解放軍進攻態勢,11月29日,國民黨余漢謀集團所屬第13兵團沈發藻殘部糾集喻英奇部第321師以及粵桂邊挺進縱隊曹英部共3萬余人乘隙從博白、合浦地區向廉江推進,妄圖牽制第13軍,掩護白崇禧部隊向欽州方向逃跑。
據此敵情,經請示兵團司令陳賡,13軍迅速重新部署戰斗計劃:所屬39師繼續向欽州、合浦方向追擊白崇禧部隊,封鎖沿海港口;38師、軍偵察營返回廉江縣城合力在廉江殲滅沈、喻二敵;37師回師龍灣圩,廉溪、廉安公路后向廉江縣城進軍,徹底截斷白崇禧經雷州半島逃往海南島的道路;中共廉江縣委配合組織群眾主動撤離廉江縣城,實行堅壁清野,伺機甕中捉鱉;粵桂邊縱擔負阻擊國民黨武裝逃跑的任務,第1支隊在廉江西南部橫山三角山一帶駐防,阻擊向安鋪方向逃竄的國民黨武裝;第6、第7支隊在廉遂邊境馬頭嶺、謝下、官埇、關垌一線駐防,阻擊向湛江方向逃跑的國民黨武裝。
沈、喻二部趕至廉江后,以廉西深水垌為指揮中心,分別駐扎在紅頭嶺、縣背嶺到縣城內以及東圣山、大橋頭、上縣一帶,并約在30日聯合海南空中支援,發起攻勢。
然而,在30日凌晨4時許,解放軍38師、軍偵察營趁著夜色向沈發藻各部發起進攻,僅經過4個小時戰斗,便收復廉江縣城。與此同時,37師也沿著廉溪、廉安公路兵分兩路向廉江縣城壓進,沿途與逃跑的國民黨武裝展開激烈的戰斗。經過各路人民武裝隊伍的英勇奮戰,廉江縣城再次回到人民的手里。
正面戰場的勝利,鼓舞著負責阻擊任務粵桂邊縱全體指戰員,縱隊副司令唐才猷指揮第一、第六、第七支隊以及各民兵武裝嚴守以待,在各自防線也出色的完成了阻擊任務,俘虜潰逃國民黨第321師師長陳植,及其殘部700余人;各區、鄉隊和民兵與群眾緊密配合在外圍作戰,在老凌、老吉、遂安公路等處截擊企圖潛逃往湛江的國民黨武裝,共殲國民黨一個警衛營和3股散兵,擊斃營長1人,俘虜一名副團長及其殘部300余人。
此次在廉江地區的戰斗,南下部隊犧牲了75名指戰員,共殲國民黨沈、喻二部以及粵桂邊挺進隊等2萬余人,俘虜國民黨中將司令喻英奇、粵桂邊挺進縱隊司令曹英、63軍副軍長郭永鑣,俘虜6000余人,解救群眾2500多人。沈發藻率衛隊脅迫群眾沖陣,最終被其突圍。
13軍在戰后稍作修整,便率大部離開,向合浦、欽州急進,追殲向廣西逃跑的國民黨武裝,粵桂邊縱則派遣一支1團(團長陳榮典,政委鐘永月)隨軍追殲,負責圍堵企圖逃往湛江的白崇禧殘部。12月1日,粵桂邊圍殲戰第一階段以廉江戰斗的勝利而宣告結束。
陳賡后來特此致信粵桂邊縱隊司令員、中共粵桂邊區黨委書記梁廣:“梁廣將軍:此次圍殲白匪戰役中,粵桂邊軍民在人民政府領導下主動配合作戰,有力保證了前線的勝利,特代表全軍向你們及全區人民致以謝意。”
在廉江戰斗中犧牲的七十五名烈士墓。
砥礪南路譜新篇
因“南線攻勢”徹底破產,白崇禧部隊精銳喪失再無戰力,12月2日-5日,解放軍發起第二階段粵桂邊圍殲戰,在欽州以北地區全殲國民黨軍第10、第11兵團殘部,至此粵桂邊圍殲戰以勝利結束,國民黨白、余兩個集團僅余2萬人逃到海南,還有少數逃往越南。是役,解放軍共殲敵17萬人,其中粵桂邊縱殲敵2.4萬余人。12月14日,廣西戰役結束,解放軍繼續向中越邊境追殲殘敵。
12月7日,按照中共華南分局的指示,中共粵桂邊區黨委在縣城廉江中學召開粵桂邊區黨委、部分地委、支隊、縣委及南下野戰軍駐高雷部隊負責人會議,史稱廉江會議。會議宣布中共華南分局的決定:結束粵桂邊區黨委編制,梁廣調任廣州市副市長;將粵桂邊區原屬廣西的地區劃歸廣西管轄;在廣東南路地區成立中共南路地委和南路專署,劉田夫任南路地委書記,溫焯華任副書記,李進階、黃其江、楊輝圖任常委;李進階任南路專員公署專員,黃其江任副專員。會議宣布成立中國人民解放軍廣東省軍區第八(南路)軍分區,鄔強任司令,劉田夫任政委,將粵桂邊縱隊南路地區的部隊整編為軍分區所屬的團和縣大隊。
粵桂邊縱與南下野戰軍相互配合,并肩戰斗,于12月19日解放了湛江;20日,解放軍舉行了隆重的入城儀式,劉田夫率南路黨政軍領導機關進駐湛江市。從此,南路的歷史掀開了新的一頁。
人民日報報道粵桂邊戰役。
參考材料:
1、《中共南路大事記》——中共湛江市委黨史研究室
2、《中國共產黨廉江縣地方史》——中共廉江市委黨史研究室
3、《回眸往事》——陳超
4、《解放廣西戰役回眸》——黃宗炎
5、《湛江解放前夕召開的廉江會議》——陳充
6、《陳賡傳》——陳賡編寫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