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江是全國對蝦高位池養殖的發源地,大約20多年前開創高位池養殖對蝦模式后,對蝦產量增幅顯著,由傳統養殖的平均畝產200公斤增至近2000公斤。由此,中國成為全球對蝦養殖大國,湛江也成為了“中國對蝦之都”,但是高密度的集約化養殖模式下的養殖尾水治理也成為行業的重點。近日,廣東省高位池水產養殖尾水治理工作研討會在吳川舉行,會上專家學者高度評價、點贊高效“湛江模式”,為全國樹立了養殖尾水治理的典范。
主動作為 攻堅克難創新
2020年8月27日,湛江市委召開全市近岸水產養殖污染整治工作電視電話會議,會后,市農業農村局牽頭編制了《湛江市高位池水產養殖專項整治工作方案》,經市政府審定后以市府辦名義印發,全面啟動了高位池水產養殖專項整治行動。
在整治工作開展初期,沒有現成的模式和經驗,只能“摸著石頭過河”。市農業農村局會同市生態環境局組織廣東海洋大學和湛江市水產學會專家研究編制了《湛江市高位池水產養殖尾水治理技術指引(試行)》,在吳川吳陽鎮選取100畝以上的連片集中排放的高位池作為示范點建設,以點帶面開展,最終探索出一條符合湛江高位池尾水的“三池兩壩”治理模式和室外生物絮團生態養殖模式。
我市高位池養殖面積全國最大,專項整治工作涉及面廣、投入大,各地結合實際,克服困難、不等不靠、主動作為,通過統籌“油補”資金、涉農資金、環保資金等經費投入,由政府出資統一集中建設尾水處理設施,或對獨立完成尾水整治的高位池養殖場進行獎補,每戶的獎補金額約3-5萬元,從而極大調動了養殖戶的積極性。其中,吳川市整個尾水治理共投入資金4800萬元;坡頭區積極安排漁業“油補”資金600萬元直接用于高位池尾水集中建設,目前已經落實撥付費用300多萬元;另外,將南三旅游區周邊3000多畝的高位池尾水整治納入農業部對蝦產業園給排水建設項目中(項目投入資金3000萬),解決了專項整治工作的經費問題。遂溪縣在油補資金安排1023萬元,用于對全縣5728畝高位池進行按面積獎補。
以點帶面 尾水處理效果顯著
湛江是全國高位池養殖面積最多的地區,全市高位池總面積49111畝,除去已關停、廢棄的面積,全市應建尾水設施的高位池養殖面積45165畝。開展如此大規模的高位池全面整治行動,湛江屬于全國首例。
湛江市通過組織專家編制高位池尾水技術指引,探索采用三級凈化池處理的方法,率先在吳川市吳陽鎮開展整治示范,示范點的尾水處理效果顯著,排出的水質達到不黑不臭。此后,通過建立市、縣、鎮、村四級聯動機制,分區分片負責到人,以點帶面,全面推進。經過近十個月的整治,超額完成原計劃任務。吳川市整個尾水治理共投入資金4800萬元。經過努力,在今年6月底前,該市所有高位池養殖場已完成整治,9297畝的高位池全部建成尾水處理設施,建好的尾水處理設施已正常運行,尾水排放達到不黑不臭。坡頭區南三鎮海豐村林村尾水集中處理示范點排出的尾水水質清澈。截至2021年10月14日,湛江市已完成尾水設施建設的高位池養殖總面積41361畝、1857戶,完成率91%。
通過開展高位池尾水專項整治行動,使養殖者充分認識保護生態環境的重要性,再也不能只顧經濟效益而犧牲生態環境,從而自覺地進行養殖尾水整治。然而,結合我市實際情況,推動各縣(市、區)建設高位池養殖場的尾水處理設施不搞“一刀切”,既保護生態環境,又能逐步構建起我市水產養殖業綠色發展的空間格局和生產方式,加快推進我市水產養殖業高質量健康發展進程。
在廣東省高位池水產養殖尾水治理工作研討會上,有關領導和專家學者高度肯定了湛江高位池尾水治理速度、機制和方法,認為形成了高效、安全、可持續的“湛江模式”——“三池兩壩”治理模式和室外生物絮團生態養殖模式,可以在全國起示范推廣作用,為全國樹立了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