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保護紅樹林的倡導嵌入雷劇之中,讓村民找到了呵護紅樹林的共同語言。日前,在雷州附城鎮的北家村,“北家村紅樹林社區保護項目”人員利用當地的祭祖日,在群眾喜聞樂見的雷劇歌詞中,融入藍色碳匯等科普知識。
“保護紅樹林就是保護家園,就是發展致富,就是為子孫謀福。”活動后,北家村村民的心中已然印下了這樣的觀念。
今年以來,在匯豐銀行的大力支持下,湛江紅樹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北京市企業家環保基金會(SEE基金會)、紅樹林基金會(MCF)與北家村合作,于本月中旬正式啟動了北家村紅樹林社區保護項目。
隨著社區參與保護與修復紅樹林生態系統的深入,未來項目將幫助社區發展環境友好的替代生計,探索平衡保護與社區經濟發展的可行方式。
既是生態資源 也是“高效碳匯”
“如果不是這10公里的紅樹林,我們腳下就算是鋼筋混凝土防波墻,也很難承受臺風的沖擊。”SEE基金會的王靜站在樹林邊的土堤壩上感慨說。SEE基金會成立于2008年,由阿拉善SEE生態協會發起成立,致力于資助和扶持中國民間環保公益組織的成長,打造企業家、環保公益組織、公眾共同參與的社會化保護平臺,共同推動生態保護和可持續發展。
位于雷州附城鎮的北家村,與周邊村莊共享10余公里的紅樹林濱海濕地海岸線。放眼望去,密密實實的一片綠“擋”在北家村前面,望不到頭。這是雷州占地面積最大的紅樹林,滋養著北家村的9個自然村、1100戶北家人。
紅樹林生長于陸地與海洋交界帶的灘涂淺灘,有防風消浪、保護海岸等作用。寬100米、高度4—6米的紅樹林就可以消減80%的風暴潮沖擊力。
當地村民也證實,2015年臺風“彩虹”來襲時,沿岸村居遭受巨大破壞,但“有紅樹林保護的地區”,明顯受影響更小。
這片10余公里的紅樹林濱海濕地海岸線,正是幫助北家村應對臺風等氣候問題的法寶之一。
在保護村莊不受臺風等災害侵擾的同時,紅樹林還為魚、蝦、蟹、鳥等生物提供優良的生境,是不可多得的“生態資源”。
不僅如此,紅樹林生態系統更是“高效的碳匯”,它們將大量的碳封存在土壤、樹葉、樹枝、樹根等內部。一公頃紅樹林可以儲存3754噸碳,相當于在一年內減少2650輛以上的汽車上路行駛。
如果這些沿海生態系統遭到破壞、退化或喪失,那么它們就會成為二氧化碳的來源。專家估計,盡管紅樹林只覆蓋了0.7%的土地,但全球紅樹林砍伐造成的碳排放卻高達10%。
社區參與式保護模式 激發村民保護紅樹林
為了應對氣候變化和自然災害,從今年初開始,SEE基金會發起并設計了基于自然的解決方案——濱海濕地項目,并得到了匯豐銀行的大力支持。該項目旨在保護當地獨特的紅樹林生態系統,并與可持續生產方式相結合,幫助當地社區居民應對氣候變化與自然災害。
項目工作人員在長達數月的調研后,識別出當地紅樹林面臨著持續管理和維護不足、外來物種入侵和人為干擾造成的破壞問題。
調研發現,由于管理機制不明確和保護意識缺乏,村民常常將生產、建筑垃圾隨意堆放在紅樹林濕地的周圍;而與紅樹林保護息息相關的周邊灘涂,又是當地村民維持生計的來源之一。由此可見,社區居民一起參與保護紅樹林非常重要。
如何更好地召集村民、動員村民?
項目團隊下足了功夫,最終決定選擇雷劇這一當地社區居民聽得懂、感興趣的方式,讓村民熱熱鬧鬧地參與進來。
活動當天,志愿者們通過紅樹林知識有獎競答、物種繪畫、拼圖游戲等互動方式,激發了村民了解和保護紅樹林的意愿。
村民們通過活動了解到:“藍碳”是指紅樹林、鹽沼和海草床等海洋生態系統和海洋活動捕獲和儲存的過程和能力。雖然沿海生態系統占海洋總面積的比例不到2%,但它們“約占海洋沉積物中固存碳總量的一半”。當紅樹林以每年2%的速度被破壞時,它們釋放出的溫室氣體約占毀林所致排放總量的10%。
接下來,項目還將通過排河治理、垃圾處理、宣傳教育、巡護管理,打造社區參與式紅樹林保護模式,推動社區持續參與紅樹林保護。
【背景】湛江紅樹林濕地保護與修復項目
2021年起,SEE基金會發起了基于修復陸地森林、內陸濕地、濱海濕地三種生態系統的氣候變化的解決方案。其中濱海濕地項目,主要圍繞紅樹林生態系統的保護與修復開展相關工作,其中有與紅樹林基金會(MCF)、湛江紅樹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共同合作的湛江紅樹林濕地保護與修復項目。
湛江紅樹林濕地保護與修復項目以湛江作為項目點,對湛江及雷州半島的紅樹林,進行物種及棲息地保護和生態系統保護。廣東湛江的紅樹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于我國大陸最南端,呈散狀分布,跨越多個縣(市)及地區,約占全國紅樹林總面積的33%。
針對目前湛江紅樹林面對的威脅,該項目主要從以下4方面著手:一、開展保護區資源監測。利用航拍技術監測保護區紅樹林狀態及變化,為保護管理提供依據;二、治理外來物種并修復紅樹林。對于外來入侵互花米草和無瓣海桑,采取多光譜分析,選取適合的地塊治理,并試驗不同治理方式的有效性。在完成外來入侵物種清理之后,對已退化的紅樹林進行修復治理,以防止被重新侵占,并對修復成效進行監測,同時探究更加有效的修復方式;三、提升保護地管理水平。將擴大工作人員人數,提高管理人員的綜合素質;四、對保護區進行社區共管。在前期項目調研中,走訪當地居民。調查結果顯示由于雷州半島長年受到臺風的影響,當地民眾對自然環境的關注度相對較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