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減”政策的出臺,對培訓機構的影響可謂不小。長期以來,為迎合家長的需求,不少非學科培訓機構在實際教學培訓中加入了許多應試內容。“雙減”政策正式落地實施,這些機構紛紛調整授課內容、方向和時間,以適應政策要求。
連日來,記者走訪市內多家培訓機構了解到,各家機構均紛紛作出調整。大部分機構負責人表示,“雙減”政策對于機構來說,既是挑戰也是機遇,雖然目前經歷陣痛,但從長遠看,“雙減”政策對整個教育行業有長期利好,也對青少年兒童的成長有裨益。
非學科培訓機構
調整教學內容方向
5歲女孩璇璇的媽媽鐘女士收到了英語培訓機構的“致家長一封信”。信中稱,為響應國家“雙減”政策,機構課程將正式升級為“藝術表演課(非學科類)”,老師將帶著孩子們完成戲劇表演、藝術創作、游戲互動等任務。信中還強調,升級后的“表演藝術課”不以應試提分為目的,不以機械練習、背誦、記憶為學習手段。
鐘女士介紹,孩子從4歲半開始在這家英語培訓機構學習,半年的時間已經學習了字母、顏色、形狀、天氣、身體等主題。9月機構開學后,老師特地找到家長,向其解釋由于要響應“雙減”政策,課程將作出調整,將更多地以表演和游戲的方式讓孩子參與到英語學習中來,以提升孩子的學習積極性和趣味性。鐘女士補充道,機構一直使用的是美國學校的教材,也以此為賣點招攬生源,現在這套教材不能再繼續使用。
絕大多數家長叫好
少部分表示迷惘
“對于機構的這種調整,我支持。”鐘女士稱,孩子年初開始接觸英語學習,首先學的就是英文字母,并且在課堂上還有書寫練習,“這對于4歲半的孩子來說有點太難了,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很多還抓不好筆,也理解不了字母的意義和作用。例如學習字母A。那什么是字母?這個字母有什么作用?可以指代什么?孩子理解不了,學習字母主題時純粹是為了完成學習任務死記硬背,孩子也很抗拒,所以學習效果差,學過就忘了。反而是在游戲中學習到的各種具體物品的英文名稱,孩子愿意學,記得特別牢固。”
在記者采訪過程中,大部分孩子家長都對此持贊成態度,“更適應孩子身心發展”“讓孩子享受更多的童年樂趣”……但是也有家長表示,原本是想著提早學以便更好適應幼升小,現在會擔心孩子的學習無法跟上。
課程調整后, 學生和老師都在適應新的教學模式和內容,雙方對課堂教學效果的評價都較為正面,“現在我們初級階段的課程以情景劇重演、游戲互動為主,上課形式更加靈活多變,大大調動了孩子們的積極性,他們也更愿意開口說,不再像以前一樣被動輸入。”這名負責人告訴記者,按照語言學習的規律,應該首先訓練孩子的聽說能力,但是受利益的驅使,很多機構過早地要求孩子記憶單詞,甚至糾正語法錯誤,反而打消了孩子的積極性。
讓教育回歸本源
按照《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中的相關規定:“嚴禁超標超前培訓,嚴禁非學科類培訓機構從事學科類培訓,嚴禁提供境外教育課程”,眾多培訓機構需要調整自己的教學方向和教學內容。有非學科類英語培訓機構的負責人認為,“雙減”政策的出臺和落地,對于機構來說,既是挑戰也是機遇。
一位不愿具名的機構負責人介紹,非學科類英語培訓機構的學員大多為小學低年級學生以及幼兒園學生,這些機構雖然在招生時宣稱注重培養孩子學習英語的興趣,增強運用語言的能力,但在現實中,很多機構會在課堂中都會穿插進應試內容,以迎合家長的要求。”
如今“雙減”政策正式實施,教育部門加強了對各類培訓機構的督查和管控,嚴禁非學科類培訓機構開展學科類培訓。教學內容的改變引發了家長議論,以鐘女士為代表的一部分家長贊同,也有相當一部分家長表示,如果應試內容取消,課程就失去了吸引力。這名負責人認為,教學內容的改變,將會使機構面臨較大的招生壓力,“不同的家長有不同的觀念,有的家長就是沖著‘提分’將孩子送進來。這種家長不少。曾經有家長把孩子送進來機構,學了一個學期以后孩子的成績沒有提升,就退課了。因此很多機構都會在教學中穿插應試內容。現在應試內容不能教,就與家長的需求不符,今后機構會面臨更大的招生壓力。”
“雙減”政策落地以來,記者走訪了市內多家非學科類英語培訓機構,這些機構均表示,目前還處于不斷摸索的轉型適應期,但教學方向是逐漸回歸到了英語學習的本源,他們坦言,機構也許會經歷短暫的陣痛,但是從長遠看,“雙減”政策對整個教育行業有長期利好,也對青少年兒童的成長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