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天白云下的赤坎金沙灣美麗迷人。 記者 李波 攝
“今天的天空美得像一封深藍色的情書”“湛江的天空,真的百看不膩”“天空很藍,太陽很暖,快樂很簡單”“無濾鏡、無特效,有一種藍,叫做湛江藍”……
在湛江人的微信朋友圈中,有兩大鐵打的主角——一個是海鮮美食,另一個就是“湛江藍”。即便經常刷屏,依然能獲得“點贊”無數。
“湛江藍”早在多年前已“火出圈”,成為湛江一張靚麗的城市名片。但出圈多年仍然保持“流量”絕非易事。“十三五”期間,湛江產業發展迎來高光時期,地區生產總值取得歷史性突破。與此同時,湛江環境空氣質量始終穩居全省前列,AQI、PM2.5等多項環保指標在優異的水平上還逐年略有進步。
在新發展理念的指引下,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在湛江環保人的不斷探索、矢志攻堅下,在企業和公眾人人關心、支持、參與環保的氛圍下,環境與發展這一看似兩難的“單選題”,在湛江變成了兩全的“多選題”。“湛江藍”始終任性地霸屏湛江人的朋友圈,不僅不褪色,反而更加清澈蔚藍了。
藍天白云,湛江人的幸福之源
隨時相約的藍天白云、放心呼吸的新鮮空氣,給予了湛江人民滿滿的獲得感、穩穩的幸福感。
6月30日,《湛江日報》推出建黨百年圖片專版《翻開歷史扉頁 回看湛江城區百年變遷軌跡》。老讀者陳紀如讀后感慨說道:“樓變高了,路變寬了,車變多了,唯獨藍天白云沒有變。”
“每一個湛江人都生活在甜甜的空氣里,市民的幸福指數也因此不斷攀升。”每天行走途中,攝影愛好者陳永鋒都習慣用相機將沿途的美景定格,霞山觀海長廊、海濱公園是他時常流連的地方。他說,“湛江藍”已然成為我市高質量發展的一張靚麗名片。在他的鏡頭下,很多游客為“洗肺之城”慕名而來,無不被這里澄凈的藍天白云所吸引。
5月12日晚,湛江科技學院上空烏黑深邃,群星閃爍。天文愛好者吳柏棟在預計好的方位蹲點,用相機捕捉到了天和核心艙過境湛江的清晰軌跡。
在湛江讀大學三年多,吳柏棟幾乎有五分之一的天數在拍天空,并在微博里發布了大量的虹彩幞狀云(俗稱“七彩云”)、銀河、星星等天文景觀照片,常常引來外地網友“羨慕嫉妒”的留言。這些照片基本都是他在位于麻章區的校園里拍攝的。
“對于各類天文景觀,空氣質量非常重要,大氣視寧度(透明度)好才能觀測到那些更暗的星星。除此之外,光污染對觀測點影響也非常大。近幾年,老家那邊發展太快,大晴天在城區也看不到什么星星了,觀測地急劇減少,而湛江市就有比較好的觀測環境。”吳柏棟說。
雷州烏石鎮天成臺度假村,海天一色,沙白如銀。踏海暢游,如置身畫中。
距天成臺直線5公里的南方,大唐雷州電廠雙機組并網發電運行。由于電除塵、脫硝、脫硫裝置投入率100%,這座火電廠背景的“湛江藍”絲毫不打折扣。
碧海藍天作為湛江的核心競爭力之一,為湛江招來了“金鳳凰”。今年初,國內著名僑資企業怡海集團(控股)有限公司與雷州市政府簽署了50億元投資框架協議,擬在烏石打造集旅游、度假、教育、養老、體驗于一體的系列項目。
“從北往南走,我們考察過很多地方,最終選擇了湛江,就是因為這里空氣清新、環境優美、生態資源豐富,是特別適合旅游和康養的好地方。”今年8月,怡海集團董事局主席王琳達在天成臺海灘漫步時說。
空氣質量與經濟增長“正相關”
幸福從來就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湛江藍”由湛江人民創造和守護。
“十三五”期間,湛江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5%,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長5.9%,固定資產投資連續5年超1000億元,年均增長5.3%。臨港產業版圖不斷擴大,鋼鐵、石化等重大工業項目相繼達產增效,城鎮化帶來汽車保有量日益增長。
在經濟快速發展態勢下,湛江空氣質量總體穩中向好,環境空氣質量綜合指數全省排名保持前三,六項主要污染物指標保持全面達標。其中,2020年湛江市環境空氣質量綜合指數為2.58,全省排名第二;空氣質量指數(AQI)達標率為96.7%,輕度污染天數從2019年的29天減少到12天;PM2.5年均濃度值為21微克/立方米,首次達到世衛組織第二階段標準(25微克/立方米),為“十三五”時期最好水平。
換句話說,湛江環境空氣質量不降反升,與經濟增長呈“正相關”。這當中有什么秘訣?
“進入新發展階段,經濟建設和城市發展不斷呈現出新特點新態勢,單靠傳統的監管執法手段,難以精準治污,難以達到群眾期盼的優良空氣質量。”
市生態環境局局長關卉表示,守護“湛江藍”,是湛江環保人的初心和使命。湛江深入貫徹新發展理念,采用新技術手段,打造新監管格局,在減污降碳方面,創新打出一套“加減乘除”組合拳,精準治理大氣污染,確保空氣質量在全省保持“領鮮”地位。
秘訣一:做好“增綠”的“加”法
秉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湛江大力發展清潔能源,實施生態造林,增加森林碳匯,降低碳排放強度。
把發展清潔能源作為新方向,全市規劃建設4個海上風電場,總裝機容量約120萬千瓦;列入省陸上風電規劃項目共36個,總建設規模達179.96萬千瓦;已備案集中式光伏項目44個,總裝機容量220萬千瓦;全市規劃建設天然氣主干管道達到224公里,供應能力達到48億立方米/年。
2020年,宜林荒山造林面積1380公頃,封山育林面積433公頃,建成區綠化覆蓋率45.12%。活立木蓄積量1678.41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23.45%。
紅樹林碳匯可達到普通森林的6倍。湛江紅樹林面積占全國的33%、全省的79%,是發揮森林碳匯作用的有效載體。湛江結合中央環保督察整改,全力抓好紅樹林保護區生態恢復,近年新增人工造林3350畝、封育補植1.44萬畝、營造海岸帶生態林414畝,實現通過強化紅樹林碳匯功能推動改善空氣質量的全新嘗試。
2021年4月,湛江紅樹林造林項目成功注冊為我國首個藍碳碳匯項目,并獲認證為全球首個同時符合核證碳標準以及氣候、社區和生物多樣性標準的碳匯項目。保護區內近年種植的380公頃紅樹林,預計到2055年將產生16萬噸二氧化碳減排量。首期5880噸二氧化碳減排量在北京完成了我國首個藍碳交易項目簽約,為促進我國紅樹林修復項目碳匯提供了范本。
秘訣二:做好“減排”的“減”法
在發展臨港工業、上大項目時,我市生態環境部門全流程指導、監督、服務,督促落地項目采用最高的技術指標、實施最嚴的環保要求、做好最周全的防控措施,在現有的技術條件下,盡可能將排放物“吃干榨凈”。
項目建設前,提前介入主動“送上門”,建立專班定向指導鋼鐵、石化、水泥等傳統重污染項目優化生產和污染治理工藝、措施,采用全國、甚至全球最先進的技術,執行最嚴格的排污標準。
在寶鋼湛江鋼鐵三號高爐項目設計階段,經生態環境部門指導和反復商討,就明確三號高爐提前執行國家尚未出臺的行業超低排放標準,建成后大氣污染物排放較現行國標減少50%以上。
項目建設中,持續跟蹤當好環保“大保姆”,指導項目實施提標改造,匹配國家最新要求。
在大唐雷州電廠項目建設過程中,國家新出臺了火電廠超低排放標準,市生態環境部門指導幫助企業進行提標改造,大氣主要污染物削減率達到70%以上。在中科煉化項目建設過程中,指導企業在原環評審批的基礎上進一步實施廢氣治理升級改造,大氣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較環評批復縮減40%以上,企業排放基本處于國內化工行業的“地板”水平。
項目投運后,當好節能減排“嚴管家”,用好環保“指揮棒”,倒逼企業挖潛。
例如,市生態環境局指導幫助寶鋼湛江鋼鐵公司投入40億元,對其已投產的一號、二號高爐進行超低排放改造,目前已完成9項改造內容,大氣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分別較改造前減少32%至86%。
秘訣三:做好“提效”的“乘”法
面對新形勢、新要求,湛江市主動求突破,從體制機制和監管手段上進行創新,實現效能增倍。
在創新監管體制方面,在按期完成省以下生態環境保護監測監察執法垂直管理改革的基礎上,全市121個鄉鎮(街道)應設盡設生態環境保護辦公室,并落實在村委(社區)至少一名村(居)委會委員分管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并構建生態環境部門統一監管、相關部門各司其職的“大環保”工作格局。我市生態環境垂改工作得到了生態環境部和省生態環境廳的充分肯定。
在創新監管手段方面,全面梳理污染源數據、環境質量數據、應急管理數據、環境空間數據等四大類數據,打造生態環境數據中心。現已歸集50類數據項、7300余萬條數據,涉及各類污染源近7000家,實現全天候在線自動監控、及時發現問題、精準溯源、智能報警。
同時,打造環保“千里眼”工程,布設44個高位攝像頭,盯準主要工業園區、排污企業,一旦企業有偷排現象或排放異常情況,可通過遠程監控迅速發現、精準鎖定目標并指揮現場執法。
秘訣四:做好“降碳”的“除”法
針對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揮發性有機物等污染因子,我市逐步限制“煤”的使用、“車”的排放,毫不手軟除去高能耗、高污染,著力降低碳排放強度。
經過兩次擴大高污染燃料禁燃區,禁燃區面積達到223平方公里,基本覆蓋整個市區建成區。累計淘汰燃煤鍋爐101臺,完成35蒸噸及以上燃煤鍋爐超低排放改造9臺,禁燃區的燃煤鍋爐已全部完成整治。
399家加油站全部完成油氣回收治理,6.3萬輛黃標車及老舊車輛完成淘汰,全市新能源公交車占比達到81.39%,建立網絡預約出租車準入條件,只允許新能源車輛進入市場。
“十三五”期間,在全市能源消費總量增加105%的情況下,各項污染物排放不增反降,實現生態“逆差”。與2015年相比,2020年我市大氣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排放量下降8.81%,揮發性有機物排放量減排1.0779萬噸。
污染物排放強度的持續下降,為引進新的項目提供了環境容量,為我市全力建設省域副中心城市、加快打造現代化沿海經濟帶重要發展極提供了綠色支撐。
以藍天白云為背景,繁花綠樹為映襯,飛鳥翔集為點綴,湛江高質量發展、跨越式發展的宏偉圖卷徐徐展開。
“湛江藍”,成為湛江黨史學習教育“我為群眾辦實事”的生動實踐,成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發展理念扎根湛江結出的甜美果實,更為全力推動碳達峰、碳中和作出了湛江探索、湛江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