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家生在自家的博物館里給愛好者講解雷州窯陶器。 雷宣供圖
合上書本,背上行囊,到紅土與綠野之間去,體驗民間文化符號的魅力。
文旅給大眾帶來愉悅,而尋找漸湮滅的文化符號者和謀劃文旅產業者,將付出苦心,踏入苦旅。
今起,“文化版”將陸續帶您走入湛江的文化苦旅,在思考中體驗文旅的愉悅。
粵西首個民間博物館主洪家生:
用苦旅與初心
發掘雷州窯
連接雷州西湖的的小運河靜靜地流淌,繞過古城南湖新村片區的小街巷。9月3日晌午,穿行其中的記者幾經問路,終于在一座帶院子的小樓旁瞥得“家生博物館”的匾號。
這家粵西唯一獲批設立的民間博物館院內,矗立著一支兩米多高的水煙筒。院墻上所設的數十格展架里,看似“隨便”展出的大量雷州窯陶片,已令尋跡而至的收藏界陶友吃驚。
展格里按發掘地點分門別類地標著“楊家窯”“客路窯”的字樣。而主人洪家生——雷州煙草系統的退休干部告訴記者,墻上的陶片“很一般”。
系統收藏雷州窯陶器的寶庫
走進小樓,專設展柜里的雷州窯陶品,珍稀度令古陶玩家瞠目結舌,完整的荷葉蓋罐、陶棺等數十件精品,和標注著講解詞的噴畫震撼人心,即便與省博物館鎮館的褐彩鳳鳥紋荷葉蓋罐相比,也毫不遜色。
“無腳為盤,高腳為豆?!鳖I著客人上樓看大量原窯址出土雷州窯陶器藏片的洪家生,指尖搓動著陶片,仿佛牽扯著歲月的風箏線。
這些雷州窯藏品的背后,是唐元明清四朝雷州先民掘土而塑,研彩而繪,燃薪而窯,舟車而市的往事。
雷州半島迄今發現的古窯址逾百個,陶器上彩基本以當地富含氧化鐵礦土為顏料的褐紅色為主,另有少量青釉和批量摻入草木灰調成的黑釉,被認為與吉州窯、磁州窯和長沙窯陶器有著連枝共生的關系。由于精細程度不足,加上官窯藏品寥寥,過去雷州窯長期被古陶研究者所忽略。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雷州窯在古陶界所受的關注度急劇升溫,日本陶友甚至對雷州窯藏品作了深入的專題研究。
雷州窯陶器的褐彩,比吉州、磁州、長沙三窯更偏紅,古時雷州半島人口不多,陸路離繁榮的中原交通“迢遞艱虞”,據古窯址附近出土的大量陶片推斷,大量陶器絕非以銷當地為主,而是沿海路外銷?,F時東南亞各地大量藏品,印證了雷州窯的海上絲路故事。家生館藏品的大量碟片中顯示,碟盤底部有面積較大的蓮花等宗教圖案的凹凸壓制紋,在國內陶品中并不多見,或與陶品主銷佛教盛行的東南亞有關。雷州窯品碾轉入東瀛的少數褐紅釉品,被視為珍稀?,F在,雷州窯已被列入廣東三大名窯群。
洪家生打開鐵柜,小心翼翼地捧出七八個陶枕,“完整的不過三個,市面上很難看到,無法估價。”
即便是目前的國字號博物館,仍難覓一件完整的雷州窯藏品。對此,洪家生很自信,自己的博物館是國內最大系統收藏雷州窯陶器的寶庫。
挖掘機下搶回“逝去的歲月”
家生館的雷州窯藏品大部分來自平整土地的挖掘機下。上世紀九十年代,古窯址附近挖起大量的殘缺陶片,既非漢瓦又非青花,被常人視之如垃圾。
當時“一麻袋一麻袋”往自家搬陶片的洪家生明白,他是在搶回“逝去的歲月”。
自南宋筑堤圍墾,開特侶塘鑿東渠通湖,雷州農事方興,至清一朝,已成廣東糧食輸出頭號州府。糧足人庶,本地對陶瓷的需求大增。雷州窯唐宋外銷陶器與明清內銷陶器的變遷,記錄往事如煙。
視藏品如修史,洪家生老人對藏品的要求近乎嚴苛,早早定下規矩,“非來自窯址地的陶器不收!”至今,收購而來的雷州窯陶器只占很小的比例。
入館無須買票只談初心
南湖小區免費開放不賣票的家生博物館,成了雷州文化愛好者和來自各地收藏家的聚集地,更成為雷州文旅產品中,一個獨特的符號。
大至擁有收藏證的硨磲,小至方寸的火花糧票,數十小類逾萬種的藏品,為尋找雷州文化的苦旅者呈上饕餮大餐。
“寇準的西館何在?平湖書院何在?將軍驛原址能找到嗎……”關注雷州文化者的交流聲情切切,意拳拳。
發掘雷州發展的文化力量,是他們共同的初心。
致敬雷州的苦旅者們,他們撫摸文化符號的指尖,有歲月的風雷。
陳玉國在雕制小型雷州石狗雕像。 雷宣供圖
雷州根雕代表性
傳承人陳國玉:
妥協與融合僅一線之差
“文旅產品不是純粹的藝術品,不但要兼容實用性,更要講生產效率?!鄙須堉緢缘睦字莞翊硇詡鞒腥岁悋瘢暑I他的百年根藝團隊,連年鏖戰文旅產品網售平臺,越戰越勇,名聲鵲起。拼工藝,不吃虧;拼價格,敢“放血”;拼創意,占上風。
“我們現在的主銷產品木制茶盤,幾乎每個星期都推出新款!”9月5日,坐在雷州西湖水庫旁總部工場的茶臺前,陳國玉談起他在市場競爭中拼出來和悟出來的文旅產業化之道時,平靜的語調中貫穿著跨界的思維。
不要妥協要融合
不久前,陳國玉丟了一張“大單”,落單者要求幾天內供貨一千尊小型雷州石狗雕像。當時店里的存貨僅百來尊。
“我毫不猶豫地推掉了這張訂單,因為我的團隊僅9人,幾天內無法完成這張單。”陳國玉稱,除非用水泥摻石粉倒模的方法加工,否則按每人每天僅數尊的雕制速度,不可能完成訂單。而用倒模法,石狗就變“水泥狗”了,毫無工藝含量,將來會引起一大幫低端產品的跟風者,最終毀掉這個市場。
對短期行為毫不妥協的同時,陳國玉對一切能提高制造效率的現代加工機械都很感興趣。“傳統工藝必須融合現代制造技術,才能使文旅工藝品生產在競爭中處于優勢?!毕裰曝?,過去是手工一刀刀地刻線,削出立體感,最后打磨上色?,F在將字形掃入電腦,直接光刻輪廓線,最后才人工加工,效率翻了好幾倍,質量更精美?!?/p>
正因為大量使用自動化生產工具,陳國玉的團隊往往設計圖一出,幾小時后新款木雕制品便可發貨。
對文化要有“入境”和“出境”
“茂時育物,出自《無妄·彖》,天下雷行物與,無妄,先王以茂對時育萬物。卦象以乾沖坤為雷為震。”對著暢銷新產品木筆筒上刻著的這四字,陳國玉信口背出古文經典。
陳國玉幼患小兒麻痹癥致右腿殘疾,盡管身殘,依然對雷州文化癡迷不已,甚至以此為題寫現代詩歌,嘗試向報刊投稿賺稿費。2000年,曾經的文藝青年陳國玉從雷州師范學校畢業,然后當了17年小學老師。長期的教學生涯中,讓他養成了多維思考的模式和溝通能力。
離開教案以木雕為業后,在構思新款產品時,他常去雷州市博物館,傳統的文化中吸取養分。他推出的新款鼓形茶盤,應用了“雷州換鼓”的圖案元素,在外出雷州商人中熱銷。
“對傳統文化,要靜心沉下去,是為‘入境’,對傳統文化與現代生產生活模式的不協調處,要有清晰的判斷,是為‘出境’?!标悋裱远`之,把雷州市博物館的魁星圖刻入筆筒,成為考生的搶手貨,又果斷放棄傳統鼓飾的云紋和震紋,因為不適合自動化加工。
雕龍不若雕心
雨天客稀時,陳國玉會步入彌漫木香的大型根雕庫房,撫摸這些凝聚著心血的藝術品。
技能雕龍不若智可雕心。善交談的陳國玉常能在和他人交談中敏銳地抓住思想火花。如客人談及小面積商品房熱銷,馬上想到茶臺茶盤的小型化和造型簡約化趨勢。從菠蘿蜜心經悟出菠蘿蜜木格賦予的新文化符號。
接觸新思想新觀點,讓陳國玉在逆境中,開發文旅產品的勁頭無比堅韌。國內的新冠疫情發生前,他曾樂觀地預測年產值超150萬元,受疫情影響,最終年實現產值不到100萬元。盡管如此,他依然充滿斗志,“別人能撐下去,我就能撐下去!”
文旅產業離不開知識產權
談及他的木雕和雷州文旅產品的未來。陳國玉表示,精湛技藝是本,融合現代生產工藝技術是是增效器,知識產權是觸媒。
在傳承中實現有效創新很難。陳國玉打比方,構思上百個有創意的新產品才有可能出現一兩個銷量爆款。然而,還沒有來得及申請專利,網絡平臺上的各廠商便紛紛跟風。先注冊外形專利再出新款也行不通,一是周期太長誤商機,二是無法判斷新款是否具備足夠的市場價值。對市場反應一般的新產品,按投入產出比原則,實在沒有必要注冊專利。所以文旅產品離不開知識產權的命題,實質上是考驗對產品市場價值的判斷能力。
對傳統技藝的傳承者,不但指尖要有歲月的風雷,心頭更要有為前行指向的星斗。
李小明正在給雷州窯傳統陶罐上彩。 柯淼賦 攝
雷州窯陶瓷制作技藝
代表性傳承人李小明:
讓大腦與胃常對對話
9月3日,在受邀訪談前,雷州窯陶瓷制作技藝傳承人李小明提議先一起來碗油水十足的鹵肉飯,“吃飽了才能談踏實了!”
回到陶藝室茶幾旁,紅邊人字拖配寬松唐裝的李小明便拉開話匣子,從傳承談到發展。
六代制陶一心尋夢
1990年,15歲的李小明,在客路家里的窯前,學做陶器。家里算上他這一代,已經六代制陶了。從遂溪師范學校畢業后,李小明到佛山繼續學陶藝。不久,他遇到了一位好老板——茂德公集團的陳宇。
當時在番禺租地創建茂德公草堂投入文旅產業的陳宇,需要引入手工制陶作為休閑項目,李小明便到草堂內,拉起了制陶團隊。老板給了他潛心研究陶藝的環境,包括投入充足的資金和對研發恢復雷州窯傳統制作工藝的方向性支持。
幾年前,租地建設的草堂臨近結業,李小明帶著他的10余人團隊回到雷州,在龍門的足榮村里筑起燒柴的傳統柴窯,一面加速繼續雷州窯褐彩陶器的燒制,同時完善小明壺的設計。
“尋夢的代價很大!”李小明表示,除了造型外,雷州窯陶器的傳承精髓在于褐彩,彩色對不對,彩釉厚薄效果好不好,都需要驗證。每驗證一次便需要在手工柴窯的千度高溫中燒三日三夜,在無數次否定后,才能得到肯定的數據,熟練掌握用傳統工藝恢復雷州窯陶器的褐彩魅力。同時,他精心設計的木質手把小明壺也獲得了三項外觀專利,成為個性文旅產品,在國內專場拍賣中小有斬獲。他成功申報并成為湛江市非遺技藝的代表性傳承人后,繼續沖擊省級非遺項目。
文旅產業化再起航
談傳承,李小明心鶩八極,展現了“摳細節狂”的工匠本色,從現行工藝中亟需改變的底色釉層過于完美而失卻古樸,到探考樂民城古磚的獨門燒制技藝,再到燒柴龍窯窯頭火口一分為二的創舉。
2010年,李小明去宜興觀摩制壺,發現別人的工藝各環節處處領先?!叭绻覀儧]有創新,在競爭中肯定完??!”他的團隊決定創新突破陶木結合的難關。經過無數次試驗,終于在鑲銅工藝和大漆助力之下試制成功,給小泥壺裝上了曲線優美的名貴木質把手,這一創新獲頒國家專利證書。
談未來,李小明想法很多,比如制陶文旅產品種類的細分化、系列化,把傳統柴窯燒制的釉彩幻變優點進一步放大,引入更多有時代特征的人文元素。
在他看來,恢復近乎失傳的傳統制作技藝是第一個關鍵節點,為依托非遺技藝打造文旅產業奠定的基礎?!叭珖奶沾筛G何止萬計,但手工柴窯不多,和電窯相比,柴窯茶具泡茶的口感更優,保存茶水的時間明顯更長——這就是非遺技藝的力量。
現在,李小明面臨第二個節點,如何將非遺技藝帶來的優質產品產業化?
再起航時,李小明發現,比起心鶩八極神游三界,現在更急需解決的是“谷實五腑”的問題。
大腦與胃要對話
“還是剛才那句話,吃飽了才能談踏實了!”李小明表示,手下10來人的團隊,從廣州帶回雷州,還能堅持凝聚在一起,必須確保收入穩定。
“雖然老板持續投入,只圖守住傳統文化的魂,從不圖經濟回報。但我明白,我們欠老板數百萬的投入和殷切的期望?!崩钚∶鞣Q,10多年來,由于老板陳宇的不輟投入,令制陶團隊可以心無旁騖地突破工藝難關。但他的團隊還沒有足夠的能力在文旅產業鏈中起到緊密連接的作用。
他坦言,制陶多年,銷售如意的不過兩三年?!拔覀兊膲?,人工加燃料等成本就達每把四五百元,然而網售平臺上的壺,幾十元上百元的壺不少!”手工壺面臨機制壺的市場空間擠壓。
文旅產品的制造,果真越傳統越優么?
夜深人靜,每次坐在柴窯旁,李小明在長長地思考。
文化的弘揚,無疑需要在更廣泛的群體中形成精神共鳴。重工藝而輕共鳴,往往是文旅產業化進程中的阻礙。
思想和現實要結合,大腦和胃要常對對話。李小明慣握塑陶刀的手,抓煙斗時形成獨特的指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