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說:“要想學生學得好,必須先生好學。惟有學而不厭的先生,才能教出學而不厭的學生。”細細品讀這一句話,就是要求教師要構建精深廣博的知識結構,廣泛涉獵,只有具備了淵博的知識,深厚的功底,授課時才能收放自如,從而喚起學生的求知欲。
嶺南師范學院附屬中學高級語文老師歐卓斌深諳此話的道理。從1990年走上教育崗位,至今躬耕教壇已有31年。多年來,一直扎根教育一線的歐卓斌堅持學習,潛心教學,她憑借扎實的專業知識、先進的教育理念、現代的教學方法、默默奉獻的教育情懷,在平凡的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成績,多次被評為“湛江市高考先進個人”,成為任職學校首位培養出清華線學生的語文老師,也是該校第一位培養出30人600分以上的班主任。
歐卓斌老師正在備課。 記者劉冀城 攝
讓美育潤澤心靈 為學生打造心靈成長的空間
周三下午放學后的一個小時,對于嶺南師范學院附屬中學“雨燕天音”誦讀社的社員而言,是別樣的學習時間。這時,他們可以盡情徜徉在演講,唱跳或戲劇表演的天地里——而這片天地的開拓者,便是學校的語文“大咖”歐卓斌老師。
1990年,從師范學校畢業的歐卓斌走上教壇。在遂溪二中從教五年后,調任至嶺南師范學院附屬中學,開啟了高中語文教學生涯。來自教師家庭的歐卓斌,身上自然散發著來自原生家庭的書香味。父母對琴棋書畫的熱愛,讓歐卓斌耳濡目染。家里的傳統文化氛圍濃厚,即使老父親如今已是90歲高齡,還常常在家舉辦“文體會”,一家人唱紅歌、彈古琴、打太極,其樂融融。耳濡目染之際,優秀傳統文化已深植于心,歐卓斌從小表現出對音樂、舞蹈等傳統文化的熱愛及天賦,而這在日后的教學路上也化為她對學生美育引導——以美育人。
2019年3月嶺師附中成立的“雨燕天音”誦讀社團就是這個理念的寫照。吟誦,指的是用基本調吟誦詩詞文賦,是漢文化圈中的人們對漢語詩文的傳統誦讀方式,它包含了句讀、格律、結構、修辭等等一系列的知識,語音、腔調都與一般的朗誦、念讀有很大區別。這不僅是一種高效的學習方法,更是傳承中國文化精神、培養道德情操的有效途徑。歐卓斌老師正是著眼于此,于2015年9月將國學吟誦法引入對學生的教育中,不僅促進學生身心的健康發展,又對學生的綜合素質產生積極影響。
歐卓斌老師所帶的班級課堂氣氛活躍,綜合素質強,她指導的學生在第四、五屆全國“青史杯”高中生歷史劇本大賽中,獲得了二等獎、三等獎,有的學生還獲得了廣東省科普劇大賽二等獎等。
“新事物太頻繁,不想在追逐時代的潮流中被同化而趨于平凡,就必須要傳承經典,守護住自己的靈魂和本源。”這是2017屆的馮偉先同學在學習吟誦之后寫下的感悟。
用創新注入活水 “我一直是一位新老師”
如果說美育引導是歐卓斌教育方法的內在意蘊,那創新便為其注入了源源不斷的活水。
“如果現在停止了,拿什么和學生對話呢?”歐卓斌始終以這句話為自省。除了堅持廣泛閱讀,她也不斷學習新知識,國學吟誦就是利用假期學習起來的。那段時間,歐卓斌幾乎不出門,早晨5點半便起床上網課,晚上也還要跟著老師學習。厚厚的筆記本上,就連大家耳熟能詳的《靜夜思》也被她以簡譜的形式記錄著。
在歐卓斌從教的31年中,她時時以一名優秀教師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積極參加各級教育科研活動,潛心鉆研語文教學,進行課程的改革與實驗。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歐卓斌不僅注重對學科專業知識、技能的學習和研究,還在吟誦、舞蹈、美術、太極等方面有特長。她主動參加相關培訓,為提升自身綜合素質打下扎實基礎。
“我覺得自己一直是位新老師。每次上課時,我都有新的東西和大家分享,這些新的知識融合了我對當下,對未來,對人生的緊密思考。”這是歐卓斌對自己教學現狀的概括。
在語文教學工作中,歐卓斌一直秉承以玩帶教的教學模式,讓學生們在玩中學,學中玩,成為學生們的“大朋友”。她把教材內容與學生生活相結合,為學生創設一個富有生活氣息的學習環境。為充實學生的課余生活,歐卓斌老師組織了豐富多彩的集體活動,如“課本劇大賽”“名師大講堂”“一戰到底”等。其中,“一戰到底”是知識競賽活動,活動每兩周開展一次,內容涵蓋學生近兩周所學的重難點,還拓展到課外的學科常識。這些活潑新穎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從單一的“被動學習”轉變為“主動學習”。
在探究新的教學方法的同時,歐卓斌潛心教研,結合該校實際情況和自身實踐經驗,開展課題研究。在多年的教學中,歐卓斌獲得的榮譽數不勝數。參與省級課題一項、主持市級重點課題一項,撰寫研究論文4篇,其中2篇論文在國家級、省級刊物發表,曾獲“第三屆湛江市基礎教育教學成果獎”。在市、區舉辦的中學語文教師各類競賽中,更是多次獲得優異成績。
以關愛陪伴成長 亦師亦友的好老師
歐卓斌做了31年語文老師,也當了20多年班主任,多年的教學磨礪,形成了自己的教學風格和帶班魅力。
精進業務的同時,歐卓斌還把對學生的愛貫穿到自己的教學工作中。她有慈母的關愛,但對于不良風氣她也有嚴父般的剛硬。她可能會原諒孩子在學習上的粗心大意,也可能不很在意孩子考試成績的不如人意,但對于孩子行為上、道德上的缺憾她定會嚴揪不放。“先成人,后成才”是她始終的帶班理念,所以她帶的班個個班風嚴、正氣足,向上向善更是班級的主旋律。
至今,一些已經畢業走出校門的學生們,還會常常回來看望她,有時還會作為“座上賓”,走進她正在任教的班級,與師弟師妹分享成長的經歷。
以華文牽線中外 傳揚中國傳統文化
一直以來,歐卓斌都有到偏遠地區支教的念頭。但這個“愿望”直至2017年才得以實現,而這次她支教的地方還是在“異國他鄉”。
2016年12月下旬,在看到了一份由國僑辦組織,各省僑辦承辦的“向海外華校派遣華文教師任教”文件后,歐卓斌內心一團火被點燃起來,她毫不猶豫地報名參加了選拔。
面對支教的選拔考試,歐卓斌有備而來。“我看到文件里面提及:外派教師在海外中文學校中主要從事幼兒園,中小學及高等院校的中文或舞蹈一線教學工作;外派教師還要承擔示范教學、當地師資培訓以及協助學校開展教學管理并組織各項文藝活動的工作。”果然,懂太極、喜歡古詩詞吟誦,還能編排舞蹈和編寫劇本,歐卓斌將自己的心聲和才華展現出來后,主考老師眼睛一下亮起來。
2017年,國僑辦組織了1100名教師赴近30個國家的260余所學校任教。根據組織安排,歐卓斌來到了印度尼西亞萬隆斯坦福國際學校任教華文課。
“那里的環境顛覆了我的想象”,歐卓斌回憶道。除了語言與生活的障礙之外,當地的教學環境更是讓人頭疼:華文老師培訓課程缺乏;學生中文基礎薄弱……面對挑戰,她選擇迎難而上——學生不感興趣,她就創新上課形式,寓教于樂;華文教學方式單一,她就開設國學吟誦課,新穎活潑……
萬隆斯坦福學校大部分學生是華僑的后代,許多人中文已經不太熟練,但對于自己是華夏子孫這層身份的認知,卻一直存在。學校的創辦人一直堅持辦學,就是希望為當地的孩子保留一塊學習中文和中國文化的地方。
為此,稍微適應當地的環境后,歐卓斌不敢松懈,來不及調整自己就開始上課,她負責兩個班的語文課。她發現,當地學生比較喜歡溝通和互動,為此,她精心準備一系列中國傳統文化在課堂上講述,通過中國傳統文化來加深了當地學生對中國文字的認識和理解,因此,她的課特別受歡迎。
不僅如此,在工作上歐卓斌還常常主動攬責。見往屆舉辦的中國晚會了無生氣,她便主動請纓,扛起這一大旗。晚會籌備過程中,她充分發揮能歌善舞的特長,從甄選節目到音樂挑選,到舞蹈編排到道具準備,她都親歷親為,精心準備著。最終這場晚會節目豐富,效果震撼——歌舞劇《六尺巷》展示中國胸懷;漢詩吟誦《花木蘭》講述中國故事;有燈籠舞《正月十五鬧花燈》演繹中國風俗……“我從沒見過這么美的舞臺。”看完表演后,一位英國教師激動地說。
2018年6月,歐卓斌老師獲得印度尼西亞萬隆斯坦福國際學校建校以來首張“突出貢獻獎”;2018年12月初,該校到湛江的訪問游學,由歐老師擔任搭橋人;至今,當地的華裔教師與董事長都與她保持著溝通。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歐卓斌不僅讓嶺師附中的學生得到文化的陶冶,還憑借華文教育將這種影響彌散到海外,并在這條路上步履不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