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環境空氣質量保持全國前列、全省領先”“飲用水源和近岸海域水質達標率100%”,翻開歷年政府工作報告,這樣的描述在新世紀后的年份幾乎不曾缺少。
雷州灣濕地成為“候鳥天堂”、中華白海豚逐鬧湛江灣、現代化臨港重化工廠內鷺鳥翻飛……這樣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畫面頻現報端,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在湛江最生動的實踐。
回首來時路,在歷屆黨委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在一代又一代湛江環保人的開拓奮進下,湛江守住了寶貴的自然生態財富和良好的環境質量,以致于我們不用背上沉重的環境治理包袱而前行。
近半個世紀,湛江的生態環境保護事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生態文明理念牢固樹立,生態環保事業快速發展。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湛江堅定不移推進綠色發展,堅決打好打贏污染防治攻堅戰,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老百姓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不斷增強。
過去,難忘崢嶸歲月;
今天,我們用碧水藍天向黨的百年華誕獻禮;
明天,我們走好發展與美麗共贏的高質量發展新路,共繪祖國大好河山!
1959 全國造林園林化現場會議在湛江召開,湛江獲“花園城市”稱號。
1973
成立環境保護領導小組,設湛江地區革命委員會環境保護辦公室、湛江市革命委員會環境保護辦公室。
1975 湛江地區環境保護監測站成立。
1979 《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試行)》頒布。
1980 成為全國47個環境保護重點城市之一。
1982 開始實行對建設項目執行環境影響評價審批制度和“三同時”制度。
1983 兩辦隨湛江地、市合并成為湛江市環境保護辦公室,升格為副局級建制。
1984 南橋河污染整治工程第一期動工,1985年竣工。
1985 第一次全國城市環境保護工作會議召開,湛江逐步開展城市環境綜合整治工作。調整工業布局,搬遷了在城市居民區內污染較大的企業,治理鍋爐煙氣污染、工業廢水污染等。
1986 湛江市環境保護辦公室改稱為湛江市環境保護局;湛江市首次紀念世界環境日座談會召開。
1991 被評為全國造林綠化先進單位。
1993 建立了“三同時”保證金制度并開始實施。
1995 全面推行排污許可證制度和排污申報登記制度;實施《湛江市燃放煙花炮竹管理規定》,禁止在市區燃放煙花爆竹。
1996 湛江市環境保護局升格為一級局,成為市政府成員單位。
1997 建成4個市區大氣自動監測亭;被列為全國城市環境綜合整治定量考核重點城市,由國家直接考核;湛江市區和廉江市被國家環保局批準為全國生態示范區建設第二批試點地區;《湛江市環境保護規劃》編修完成并通過專家評審。
1998 市區空氣質量周報首次在湛江“兩報兩臺”公布,同時向國家、省傳輸,并在全國幾大新聞單位播出;市區開始實行機動車輛禁鳴喇叭;湛江紅樹林自然保護區被列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1999 全市禁止生產、銷售和使用含鉛汽油。
2000 開展空氣質量日報工作。
2001 市醫療垃圾焚燒處理中心投入使用。
2002 完成首次生態環境調查工作,建立全市生態環境狀況基本數據庫;首個城市生活污水處理廠——赤坎水質凈化廠動工建設。
2004 完成赤坎水質凈化廠首期和馮村垃圾處理場一期工程;霞山污水處理廠開建。
2005 徐聞珊瑚礁保護區升格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建成天然氣儲配站,市區開始規模化使用天然氣;湛江市生活垃圾處理場第二期填埋區啟用,市區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82.24%。
2006 湛江電廠首臺機組脫硫裝置投入運行;被命名為“國家園林城市”。
2007 徐聞珊瑚礁保護區和雷州灣中華白海豚保護區分別被批準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和國家一級保護動物自然保護區。
2008 霞山污水處理廠一期(日處理污水10萬噸)建成投產;100輛油改氣公交車、300輛油氣雙用燃料出租車投入營運;市區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93%以上;徐聞曲界鎮和廉江河唇鎮被命名為省級生態示范鎮,填補了湛江市“生態示范鎮”創建空白;《湛江鋼鐵基地項目環境影響報告書》獲環保部批復;市環境在線監控中心投入使用。
2009 全面啟動縣(市)城區污水處理廠建設;首個縣級污水處理廠——吳川市污水處理廠率先運行;市委辦、市府辦聯合印發《湛江市環境保護責任考核辦法》。
2010 縣(市)城區污水處理廠全部竣工投產;更新462輛天然氣雙燃料出租汽車;實施三嶺山森林公園生態恢復工程,擴大面積1.18萬畝;中科煉化項目環評報告獲得環保部審批通過;綠塘河濕地公園被命名為“國家城市濕地公園”;獲“中國十佳綠色城市”“中國十大綠色生態城市”稱號。
2011 建成麻章污水處理廠,市區生活污水處理率88.36%;入選當年“中國十佳低碳生態城市”。
2012 全面完成港灣清障,湛江灣重歸自然、再現美麗;完成赤坎江、寸金渠整治和北橋河綜合整治;建成濱湖公園;建設城市綠道15.8公里、生態景觀林帶163.5公里;城市污水處理率達到90.61%。
2013 建成9個空氣自動監測子站;完成赤坎水庫綜合整治,建成瑞云湖生態公園;廉江開發區、石角污水處理廠投入運行,建成東海島、坡頭污水處理廠,城鎮生活污水處理率86.7%;開始鶴地水庫專項水環境綜合整治;開展生態文明區城鎮村創建行動;獲第27屆香港國際旅游展“中國十大環境最好旅游城市”稱號;全國遭遇十面“霾”伏,湛江空氣質量達到優秀,被媒體評為7個“中國最適合洗肺城市”之一,“湛江藍”名片從此打響。
2014 采用新的空氣質量評價體系(AQI),嚴格監測PM2.5等6項污染物。至2020年,空氣質量穩居全國、全省前列,“湛江藍”成為常態;PM2.5年均值達到國家二級標準;完成赤坎水庫和南柳河等市區8條河渠截污整治;《粵桂九洲江流域跨界水環境保護合作協議》簽署;簽訂《湛江玉林兩市跨界流域水污染聯防聯治合作框架協議》;建成開發區平樂再生水廠等12個城鎮、園區污水處理廠;建成吳川生活垃圾處理場;淘汰“黃標車”2.5萬輛,淘汰10蒸噸以下燃煤鍋爐72臺;完成南三島千畝防護林、徐聞曲界萬畝“熱帶雨林”首期等生態修復工程,更新造林20.5萬畝。
2015 “史上最嚴厲”的新《環境保護法》施行;開始小東江流域水環境綜合整治;建成醫療廢物處理廠;關停4個重污染結構減排項目,取締72家污染企業,淘汰黃標車1.48萬輛、高耗能電機17萬千瓦、燃煤鍋爐51臺;PM2.5年均值從上年29μg/m3降為28μg/m3;更新造林20.5萬畝,營建生態公益林4萬畝,種植沿海防護林2萬畝;成功申報建設國家循環經濟示范城市;湛江經開區成為國家級循環化改造示范試點園區。
2016 PM2.5年均值降至26μg/m3,城市環境空氣質量優良率97%;市區、廉江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和徐聞、遂溪、吳川生活垃圾填埋場投入運營,建成赤坎水質凈化廠三期;淘汰黃標車13749輛;更新造林10.3萬畝,營建生態林3.05萬畝;《2016中國綠色發展指數報告——區域比較》公布中國100個主要城市的綠色發展指數排名,湛江居全國第8位;落實中央環保督察組交辦案件整改處置。
2017 被聯合國環境署授予“SUC項目可持續發展先鋒城市”中國首批試點;淘汰黃標車10547輛、燃煤鍋爐30臺;健全“河長制”,率先在全省試點“灣長制”;完成5項中央環保督察整改任務,積極配合國家海洋督察整改;實施森林碳匯等林業“四大”重點工程,完成造林綠化7.7萬畝。
2018 深入實施《湛江市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三年行動計劃》;8個考核斷面水質達標,鶴地水庫渠首斷面水質達到三類;超額完成省下達的污染減排任務;布設土壤質量國控點位102個、省控點位180個,土壤環境質量監測網絡基本成型;完成造林更新6.5萬畝,新建(改造)森林和濕地公園5個,綠色生態空間不斷拓展。
2019 湛江市生態環境局掛牌成立,完成機構改革;寶鋼湛江鋼鐵有限公司獲國家“綠色工廠”稱號;PM2.5年平均濃度26μg/m3;巴斯夫一體化項目首期工程通過環評審批;南調河萬里碧道省級試點全面施工;九洲江排里、袂花江、大山江斷面水質持續好轉,9個地表水國考、省考斷面水質100%優良;鶴地水庫和9個集中式飲用水源水質達到或優于Ⅲ類;超額完成紅樹林環保整改任務;建成綠色礦山10個,完成營造林5.5萬畝,森林覆蓋率達24.15%。
2020 污染防治攻堅戰取得顯著成效,中央、省環保督察交辦案件全部辦結;空氣質量綜合指數全省排名第二,PM2.5年平均濃度21μg/m3,為“十三五”時期最好水平;中心城區黑臭水體消除比例達90%以上;全力推進九洲江排里斷面達標攻堅,5個地表水國考斷面優良比率達100%;圓滿完成第二次全國污染源普查工作,湛江市在全省率先通過省級驗收并被省綜合評定為“優秀”等級,湛江市生態環境局被國務院普查辦評為“表現突出集體”;簽訂《湛江市人民政府、廣東省生態環境廳關于支持湛江全力建設省域副中心城市、加快打造現代化沿海經濟帶重要發展極、促進生態環境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合作框架協議》;環評審批提速75%以上;湛江金沙灣入選“最受歡迎的廣東十大美麗海灘”之一。
2021 湛江紅樹林造林項目成為我國首個藍碳交易項目;《湛江市鶴地水庫飲用水水源保護條例》5月1日施行;湛江市人民政府與廣東省環保集團有限公司簽訂戰略合作框架協議;湛江灣(赤坎至霞山段)被評為廣東省美麗海灣6個優秀案例之一;湛江鋼鐵首臺100萬噸/年氫基豎爐低碳冶金項目啟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