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雷高速通明海特大橋跨越通明海灣,與海邊的田野、濕地構成一幅和諧共生的優美圖畫。
記者 李忠 攝
5月11日,記者探訪已經進入瀝青路面施工的東雷高速公路,一路風和日麗,高速路猶如一條彩帶,蜿蜒于綠野碧水間, 特別是該項目控制性工程通明海特大橋跨越通明海灣,巍然屹立,與一旁的濕地美景構成一幅相映成趣的優美畫面。
東雷高速由廣東交通集團所屬南粵交投公司承建,項目全長約47公里,起于湛江市東海島民安鎮,跨越通明海后進入雷州市沈塘鎮,跨越湛江海灣大橋連接線二期和粵海鐵路,止于奮勇高新區,與湛徐高速相接。項目作為湛江市“四通三環”大交通格局系統規劃中“灣區外環”的一段,對完善東海島及雷州市區域公路網布局,促進湛江鋼鐵基地等重大工業項目建設,加快東海島規劃產業及沿線地區經濟發展等具有積極作用。
項目于2015年9月正式動工,計劃2021年建成通車。項目通車后,東海島與雷州、奮勇高新區之間的交通車輛不再需要繞行疏港大道,行程時間將從80分鐘縮短至30分鐘以內,進而形成“半小時生活圈”,將有效推進湛江高質量發展。
俯瞰東雷高速。 記者 李忠 攝
因地制宜,精益管理樹立標桿
在項目建設初期,東雷高速緊緊圍繞東海島、雷州兩地區自然氣候與生態環境條件、公路建設特點及技術需求,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推動建設以質量優良為前提,以資源節約、生態環保、節能高效、服務提升為主要特征的綠色公路,努力實現公路建設健康可持續發展。
建設管理方通過制定目標清單,加大對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和新材料的推廣應用力度,強化科技創新引領作用,發揮參建各方人力智慧,讓創新的活力在“南粵品質工程”創建活動中競相迸發。
位于祖國大陸最南端雷州半島的“湛江第一長跨海特大橋”通明海特大橋是項目重要控制性工程,全長5762米,大橋上部結構采用封閉式流線型扁平鋼箱梁和寬幅小箱梁,主橋為雙塔雙索面斜拉橋,塔高約121米,可通航3000噸級海輪。
自通明海特大橋建設以來,項目通過倒排工期,調整施工措施、優化施工方案,采用了主塔液壓爬模施工、新型旋挖鉆成孔技術、承臺套箱采用整體吊裝等施工工藝。克服了臺風、雷暴、熱帶風暴等惡劣天氣,解決了主墩樁基超長、疊合梁重量大、施工工藝復雜、環保要求高、結構耐久性強等施工難題。
項目始終堅持安全與質量并行,著重強調臺風季節防汛防風預防工作,提前防范,組織暴雨臺風等惡劣天氣前夕的安全排查,確保大型設備設施合理存放、鎖止,排查處理其他安全隱患點,確保項目人員財產安全。
生態友好,打造南粵品質工程
東雷高速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努力打造“優質耐久、安全舒適、經濟環保、社會認可”的高速公路,通過打造生態友好綠色高速,提升工程的“內在品質”和“外在品味”。
項目始終堅持“黨建引領品質工程”建設,黨組織書記牽頭,成立領導小組,黨員技術小組發揮主導作用;黨員干部爭當模范先鋒……初心匠心交相輝映,將打造人民滿意的生態品質工程作為項目的初心。
項目建設初期,通明海特大橋原規劃方案直線跨海,無論從經濟角度還是施工技術角度出發,原先直線跨海規劃設計方案都是“理所當然”的。但規劃設計方案恰好穿越兩岸的紅樹林保護區,據了解,這片紅樹林保護區有160多畝,樹齡上百年,土壤肥沃、海洋生物眾多,正是每年秋冬候鳥南飛的重要棲息繁衍地。
為最大程度保護海岸線上的原生態濕地紅樹林,讓候鳥棲息的港灣不受破壞,在黨員技術骨干的帶領下,建設者們多次實地勘察,經過多方案比選論證后,選擇了讓大橋“繞道”百年濕地紅樹林的方案,確保候鳥棲息地不受破壞。
“繞道”方案大幅增加了海上施工難度,項目組織各方技術人員,不斷優化施工方案,采用更先進的大型施工船舶和設備,同時通過實時收集海洋監測數據,定時進行施工前后數據對比,盡最大的努力有效保護海洋環境及兩岸的紅樹林。
為了保護當地海洋生態,不影響下游海洋漁業,項目確立了海上施工作業零污染的目標,在大橋建設過程中,通過增加過濾循環系統,讓泥漿可繼續使用,將渣土、油污等污染物產出量降至最低,將產生的污染物進行儲存,定期外運到規定地點處理。
同時,項目與湛江海洋漁業相關部門、專業檢測公司等單位合作,開展施工期環境、水土保持、海洋水質的實時監測,通過實時收集監測數據,定時進行施工前后數據對比,確保海域不受污染。自開工建設至大橋主體建成,海域監測數據未發生過異常,確保了海域的清潔。
為避免大橋通車后對海域造成污染,通明海特大橋的橋面設計采用了兩級排水的排水方案,設置了“低位”和“高位”兩層排水泄水系統,確保不同水位的排水都能避免排入大海。
匠心營造,打造粵西海上通道
在跨越了4個臺風期后,2020年10月,通明海特大橋主體結構完成建設,猶如美麗的大豎琴立于波浪壯闊的通明灣之上,可抵擋16級臺風。
在通明海特大橋設計階段,綜合考慮了橋墩自身抗撞能力、橋墩型式、水位變幅、水流速度與角度、船撞設防代表船型等因素,明確需要進行防撞設計的橋墩和橋跨范圍,并針對性提出適合橋區水位落差的橋墩防撞方案。防船撞采用柔性復合材料防撞設施,設計新型蝴蝶式模塊拼裝構造,使浮箱的節段連接更加可靠。
通明海特大橋設計基本風速為每秒54米,為當時已知國內設計基本風速最大的橋梁。通過風洞試驗和理論分析相結合的方法,評估臺風氣候模式和良態氣候下的PK箱梁斜拉橋(設置專門的風嘴)施工和運營全過程的風振性能和響應特征。在主梁底部設置專門的導流板,提高抗風穩定性;為保證施工狀態下的安全,施工期間設置抗風纜索。
針對項目地處濱海,耐腐蝕要求高的特點,建設者通過增大結構物保護層,采用寬幅小箱梁,加強了結構耐久性設計。同時,增加混凝土保護層厚度,并采取有效的結構構造措施與裂縫限制要求。預制結構形式的選擇上也貫徹了耐久性設計理念,選擇寬幅小箱梁,使用高性能海工混凝土。海中結構物添加了如疏水孔栓化合物減緩海水腐蝕速度,主塔添加了摻加聚丙烯腈纖維減少裂縫發生率。
項目建設過程中,為了克服地震、臺風對大橋的影響,通明海特大橋主墩樁基采用直徑2.8-3.1米灌注樁,樁長138米,鉆孔平臺至樁底達146米。因目前國內并無旋挖鉆成孔施工先例,為保證此大直徑超深樁樁身完整性和質量,針對本項目建設需求特別制造了SR420旋挖鉆機,使該項工藝有了設備的保障,主墩單樁最快施工周期為4.5天,一舉創造了旋挖施工樁徑2.8米,孔深146米的“國內最深超長樁基”記錄。
在路面施工階段,東雷高速全面投入預碰撞防護裝置,裝置由壓路機前后的雷達傳感器和紅外傳感器,以及全景攝像裝置共同組成,雷達傳感器可對壓路機行駛路徑2米范圍內的人和物件進行監測預警,出現異常就會發出警報,提醒操作手作出避免碰撞的制動操作。如果操作手沒有實施制動剎車,紅外線傳感器會接收到感應,系統會自行預見碰撞即將發生,激活制動器,自動采取制動剎車。
據了解,東雷高速公路將于2021年建成通車。目前,工程建設者正緊鑼密鼓推進施工進度,確保高質量實現通車目標。這條連接雷州半島和東海島的跨海通道,像一條彩練,似一條蛟龍,守護著沿線群眾碧海藍天間的“金山銀山”,延伸了湛江人民對美好出行的新向往,已然成為粵西地區建設綠色生態之路的新標桿、新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