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奔騰向前,回首風華百年。
吳川市是一片有著光榮革命傳統的紅色熱土。在抗日戰爭大潮中,一批革命英雄人物從這里成長并踏上革命之路。如果說帶領農民發起抗爭的革命烈士們是抗戰勝利的引航者,那么活躍在革命前線上的文藝團隊便是抗戰中寶貴的精神食糧。
抗日戰爭時期,一大批文化領域內的高級知識分子匯聚吳川,他們整體素質較高,思想活躍,有專業,有特長,有影響,他們通過經常性的歌曲演唱,大量的話劇演出,激起民眾對侵略者的憤恨,鼓舞抗戰的斗志。
今天的故事,講述的就是文藝分子肖光護,在吳川地區以演話劇、唱抗戰歌曲等形式,發出文藝吶喊,喚醒百姓,激勵百姓積極抗戰的故事。
1937年,南路黨組織派大學生肖光護到吳川開展恢復地下黨的活動。他先住在梅嶺小學,后又搬到坡心嶺村,近距離靠近村民,從中發展黨員,爭取更多進步人士參加抗戰。
吳川坡心嶺村,地處兩市縣城郊結合部,村子很窮,多數村民靠種萊小販為生,但窮則思變,積極靠攏黨組織。當地群眾被陸續發動參戰,吳梅地區的抗戰熱潮高漲,肖光護為了進一步動員群眾投身抗日救亡,他組織村里和周邊的17名青少年成立抗日歌詠隊,指定岑德仁當隊長,柯明任副隊長,每周定期上街唱歌演戲,教人唱抗日歌曲,開展宣傳抗戰和舉辦歌詠活動,表演合唱抗戰愛國歌曲,影響了學校師學和附近村莊群眾,鼓舞了民眾堅持抗戰的斗志和信心。
當時,坡心嶺村的抗日歌詠隊主動出擊,聯系吳梅地區的演出團體開展抗戰演出活動。梅菉頭粵劇團應邀多次到坡心嶺村、各村莊和梅菉街頭公演,演岀劇目有《六國封相》《楊門女將》《岳家軍》等,借古喻今,宣傳抗日。
為了把抗日救亡工作擴展到農村,1938年1月,肖光護帶著日機轟炸廣州時留下的彈片,來到吳川地區開展動員運動。他首先去往吳陽,再到法租界的煙樓、大仁堂等村莊,向農民宣傳抗日救國的道理,揭露日本帝國主義的暴行,動員群眾起來保家衛國。后來,他們還前往塘圩,召集寒假回鄉的大中專學生二三十人,開展抗日救亡工作,把抗日的火種播到吳川各鄉。
1938年2月14日(農歷元宵節),肖光護帶領楊子儒、孫文山、李森等人到吳川三鄉小學,發動該校師生和當地農民群眾舉行火炬大游行,并演出抗日話劇,把菜園、梅嶺、隔塘三村的抗日救亡活動搞得熱火朝天。
不久,肖光護又組建了抗日自衛話劇團,到高州各縣和廣州灣等地巡回演出進步話劇,有力地推動高雷各地的抗日救亡運動。此外,共產黨員和進步人士還在漳州街、梅嶺、梅菉頭、博茂等地,普遍建立民眾夜校和抗日自衛團體,作為抗日救亡宣傳工作的陣地。
肖光護在坡心嶺村建立以抗日為宗旨的武術館、大刀隊。因坡心嶺村與梅菉頭村歷史上有宿怨,梅菉頭村人深感不安。肖光護知道后,即深入到梅菉頭村做思想教育工作,講明坡心嶺組織武術館、大刀隊的宗旨是抗日保鄉。他指出,大敵當前,大家要刀口向外,一致抗日,絕不能打自己人,從而使他們消除誤會,增強團結,共同投身到抗日救亡運動中去。繼坡心嶺后,梅菉頭、漳州街也先后成立國技館。不久,這種國技館遍及梅菉、吳川、廣州灣等地。
后來,肖光護病重,中共高雷工委派林琳到梅菉接替肖光護的工作,主持歌詠隊日常工作的開展,全面恢復中共地下黨活動,積極在歌詠隊里發展黨員,開展抗日活動。
在抗日戰爭時期的崢嶸歲月里,肖光護等一批文藝青年發揮了的特殊作用,用精彩的文藝演出密切聯系群眾,進行生動的政治宣傳,給吳川地區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注:稿件參考了中共湛江市委黨史研究室編撰的《湛江紅色故事》及吳川有關歷史文獻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