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莫培成和村民一起在村中植樹。
從守邊戰場到創業賽場,從攻堅脫貧到振興鄉村,退役軍人莫培成以“向前沖鋒”的責任擔當、“為人民服務”的軍人本色,幫扶退役軍人就業,帶領群眾脫貧致富,共筑鄉村田園綜合體,擘畫湛江軍創產業園。他的故事成為退役軍人的一個典范,勾勒出了一道退役不褪色、建功新時代的美麗風景線。
熱血從戎去 戍邊立戰功
上世紀60年代初,莫培成出生在廉江一個農村家庭。1983年入伍,服役于原廣西獨立師某部。
日前,記者見到了近60歲的莫培成,一個標志的軍人板寸頭,一身挺拔的整潔套裝,風一般的矯健步伐。雖然退伍多年,但剛直的軍人氣質仍遮掩不住。
“我爺爺就是老革命。”講起從軍經歷,莫培成倍感自豪。自幼受爺爺的教育熏陶,年少的莫培成懷著對軍旅生活的憧憬連續三年報名參軍,最終于1983年如愿以償。
“那時參軍的氛圍很踴躍,我正是熱血青年,連續三年參加體檢都合格,第三年才擠上名額。”他猶記得,參軍報名時面試官問他:“你知道當兵是要上戰場的嗎?你不怕死嗎?”“我不怕!當兵就是為了上戰場保家衛國!”熱血方剛的莫培成毫不猶豫地大聲回答,給面試官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果不其然,新兵乍到,負責戍邊的莫培成很快被派去執行前線任務。上火線之際,莫培成義無反顧地遞交了入黨申請書,立下“不破樓蘭終不還”的錚錚誓言。莫培成回憶,行軍前線,每位戰士身上都背著70多斤重的裝備行進。廣西山地崎嶇,雨水繁多,氣候潮濕,裝備和身體被淋得濕透,對體能更是倍加考驗。一些戰友走不動了,莫培成就把他們的裝備背在自己的身上,繼續翻山越嶺。“背了幾個濕漉漉的裝備,負重超過百斤。”莫培成歷歷在目。
在前線執行任務中,莫培成總是一馬當先,沖鋒在前。一次交戰中,莫培成從山上落下,摔傷了頭部,所幸沒有生命危險。莫培成英勇善戰的戰斗作風獲得了肯定和表彰,很快就晉升“班長”。
立下戰功,莫培成也不驕不躁,帶領戰友戍守邊疆兩年,直至服役期滿。

莫培成介紹村中污水處理池。
退役不褪色 創業展風采
脫下戎裝,本色不改。退役后,莫培成回到湛江農村扎根基層創業,從事水產養殖、農業種植、環境工程等多領域工作。憑著敢拼敢闖、不畏艱辛的軍人品質,經過30多年的艱辛創業,莫培成完成了從農村退伍軍人到民營企業家的華麗轉身,闊步行走在人生新征程上。
“兩年軍旅生涯的艱苦歷練,教會了我吃苦耐勞、迎難而上、不怕犧牲,這一直支持我走過這30多年的創業之路。”莫培成說。
去年,莫培成站上了廣東省退役軍人創業大賽的舞臺。“我想搭建一個退役軍人的雙創平臺。”舞臺上,他擲地有聲地道出了自己的初心與夢想。創業期間,莫培成不止一次幫助過“五保戶”退役軍人完成再就業。“我公司現有的30多名員工里,超過三分之一是退役軍人。”
莫培成的初心,來源于他的從軍經歷。在短短兩年的軍旅生涯中,莫培成曾親眼看到許多戰友因家境貧寒導致生活窘迫。“特別是在退役后,許多戰友的生活也一直得不到很好的改善。”這給莫培成的觸動很大。退役以來,他一直在思考,如何盡自己的努力,幫助戰友們改善生活。
一開始,他選擇直接幫助戰友補貼家用。1985年9月,就在退役后的第三天,家庭并不富裕的莫培成,選擇了把部隊發放的安家費和家里的賣豬收入共200元,寄給了廣西一名家庭困難的戰友。
自那起,莫培成一邊創業,一邊從事公益慈善事業,農村退役軍人和困難群眾就是他的重點公益對象。

莫培成捐資建設中的海尾公園。
助農脫貧路 走在最前線
坡頭區龍頭鎮海尾村是莫培成幫扶的一條村莊。莫培成把這當成自己踐行“為人民服務”的新戰場,擔當起了脫貧攻堅的“排頭兵”。
“這是三層綜合文化樓。”莫培成帶著記者參觀海尾村。文化樓的二層是智能監控室,占地100畝的海尾村盡收眼底。原來,莫培成捐出數十萬為村莊安裝了安防設備,實現了全村安全監控全覆蓋。
這只是冰山一角。自2018年起,莫培成先后投入近千萬元,為海尾村鋪設了硬底化村道、路燈、排污管道,修建了海尾公園、文化廣場等。如今,走進村里,筆直通暢的道路、寬敞的文化樓、高聳挺拔的綠樹、鱗次櫛比的特色民居映入眼簾。
三年前,近600人的海尾村由于缺乏產業和經濟支撐,新農村建設舉步維艱。2018年,莫培成偶然來到海尾村,他感嘆海尾村鄰近市區,又有山塘坡地,美景如畫,村民熱情淳樸,但農田丟荒,青壯年紛紛外出務工,道路坑坑洼洼,于是決心出手相助。
“要讓村民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就必須讓農田活起來,讓更多村民在家門口就業,自己動手建設家園。”三年來,在莫培成的幫助下,海尾村煥然一新,農田生機勃勃,貧困戶全部實現脫貧。
“莫老板是我們村的恩人!”采訪中,海尾村村民小組組長莫木友說道。提起莫培成,村民們無不交口稱贊:“莫老板出錢又出力,經常親自來監工,把關建設質量。”“對對對,他穿著皮鞋來,也和我們一起清屋種樹。”
打造軍創園 建功新時代
光“輸血”不行,還要創造“造血”系統。光“脫貧”不行,還要實現鄉村振興。莫培成與村干部一起挨家挨戶聽取村民對村莊未來的展望規劃。經過反復調研,莫培成因地制宜地提出,讓更多退役軍人和當地群眾共建“田園綜合體+退伍軍人軍創產業園”,盤活土地的同時,解決閑余勞動力就業問題,為鄉村振興奏響一曲“田園交響曲”。
莫培成的想法一提出,馬上得到村干部們的贊同。“將海尾村打造為集循環農業、體驗農業、教育基地一體的田園綜合體。”經多次召開村集體會議,村民高票通過這一規劃,并積極參與到描繪鄉村振興新藍圖的行動中。幾經耕耘,海尾田園綜合體已初具雛形。
莫培成攤開規劃圖向記者介紹,規劃中的二期項目還包括軍創孵化中心,通過深挖當地紅色文化,以時尚化、創意化、科技化手段,打造集愛國主義教育、拓展訓練、文化體驗功能為一體的紅色文化基地,“我希望為退役軍人提供一個就業創業平臺,實現壯有所用。”
湛江是駐軍大市,每年退役軍人數量位居全省前列。如何幫助大量退役軍人找到用武之地,是莫培成多年來思考與探索的問題。他認為,退役軍人身體好,素質過硬,執行力強。結合湛江發展需要,退役軍人可勝任的崗位不少,譬如專業海員、消防安全員。
他分析道,近年來,湛江大工業步伐加快,對外貿易進一步擴大,專業海員、消防安全員等崗位緊缺,軍創園可以提供海員證、消防安全員的培訓,有效對接供需兩端,既解決退役軍人就業問題,也滿足湛江發展需要。
當下莫培成正樂此不疲地為軍創園的申報工作奔波著。在他的構想里,以紅色文化為魂,鄉村振興為體,結合愛國主義教育、民兵拓展訓練功能,打造軍創產業與鄉村振興相結合的產業園區,為退役軍人提供一個良好的就業創業平臺,也為鄉村振興注入紅色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