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雷州西湖的蘇軾雕像。記者張鋒鋒 攝
1月21日,央視中文國際頻道(CCTV4)金牌欄目、百集大型紀錄片《記住鄉愁》播出了雷州特輯——《嶺南古郡,敬賢如師》。
據悉,《記住鄉愁》由中宣部、住建部、國家廣電總局、國家文物局聯合發起。該紀錄片以歷史文化古城為拍攝主體,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為主要內容進行拍攝,節目單集時長約30分鐘。
起源
賢官名士陳文玉,尊祖敬賢由此始
本期雷州特輯節目通過三個故事講述了雷州人民從“萬物有靈”的自然崇拜到“追慕文明”的世仰仁賢、從崇神到敬賢的思想轉變歷程,帶領觀眾了解了雷州人文歷史與雷州文明向現代化發展的過程。
雷祖祠是雷州最大的祠堂,始建于唐貞觀年間,占地一萬多平方米,是為紀念刺史陳文玉所建。唐以前,雷州百越雜處,且教化未開,各部落間為了爭奪生存機會,時常發生沖突。兩漢時期,就曾有兩任刺史先后殉職于此,東合州蠻霸民風就此傳開,所以很多官員十分害怕來這里做官。直到唐時,朝廷為了穩定邊疆,起用了當地名士陳文玉出任東合州刺史。
陳文玉在任期間,解決了東合州許多問題:這里民族爭端多,陳文玉就用通婚等方法來解決矛盾,動蕩不安的社會就此逐步安定下來。然后,他又開辦學堂,鼓勵教育,大街小巷有了讀書聲,這片蠻荒之地也開始向文明邁進。社會安定,文風興起,于是越來越多的人選擇來這里定居,為了容納更多人,陳文玉又將此前容量不足萬人的小城,擴建成可供三萬多人居住的城池。另外,他還上奏朝廷,將東合州改名為雷州,雷州之名由此沿用至今。
在任期間,陳文玉筑州城、改州名、化解各族紛爭,深得民心。在當時民眾的心里,引導人民走向美好生活的陳文玉,宛如神一樣的存在,所以當地人尊稱他為“雷祖”,并在他逝世后建起雷祖祠供奉。也是從那時起,雷州半島開啟了尊祖敬賢的傳統,此后有功于家國的先賢,都成為了古代雷州人建祠立廟奉祀的對象。
繼承
賢者皆可入祠,凡人皆可為圣
雷州古城中有座寇公祠,是為紀念北宋名相寇準所建。北宋乾興年間,宰相寇準遭奸臣陷害,被貶為雷州司戶參軍。到達雷州的他發現雷州百姓生活疾苦,當地大旱,莊稼顆粒無收,百姓無米下鍋。寇準萬分痛心,他去到田間考察情況,發現這里的農業生產方式太落后,田地旁沒有水渠,日常灌溉全靠天“賞水”。
為了改變這種靠天吃飯的局面,寇準把中原先進的農耕方式教授給雷州百姓,并指導他們興修水利。被貶雷州期間,寇準勸農桑,修水利,留下良田萬頃;辦學堂,傳播中原文化,使得雷州文風愈盛。本已是花甲之年的寇準在到達雷州的18個月后逝世。寇準深受雷州人的愛戴,在他逝去后,雷州百姓建造“寇公祠”以表紀念。
城中的“十賢祠”就是為紀念曾經被貶或途經雷州的名臣良相,他們當中不乏有蘇軾、蘇轍、秦觀等名流。在停留或經過雷州時,他們或在此留下政績,或在此留下墨寶,使得雷州這個地方逐漸名揚天下。“賢者入祠廟,由凡人而成圣”的故事在雷州比比皆是。
當今
勸學向上即鄉賢,優良傳統煥今朝
周老伯是一個只上過五年小學的雷州普通人,但對于大學教授周俊飛來說,周老伯卻是令他最敬重的鄉賢。
回顧三十多年前,周俊飛在城里上小學,他的家卻在距離學校十公里之外的村莊,每天往返需要三個多小時。那時候學校沒有住宿,農村人到縣城讀書,“住”是個大問題。當時,同鄉的周老伯將自家在城里的兩間平房提供給上學的孩子居住,讓他們能節省上下學路途的時間。就這樣,包括周俊飛在內的九個孩子一塊住了進來。
有一次,少年時的周俊飛還沒完成作業就和小伙伴打鬧,玩得正起勁時,被走進來的周老伯朝著屁股上打了一巴掌。周俊飛有點懵:“怎么回事啊?”周老伯便把自己的經歷講給孩子們聽:“我因為文化程度不高,單位讓寫個報告都力不從心。你們這些娃娃,現在不好好學習的話,日后的日子會很苦的!”從此之后,周俊飛收起了貪玩的性子,開始埋頭苦讀,后來成為了一名大學教授。在周俊飛心中,勸學向上的周老伯,就是最應該敬重的鄉賢。
雷州,這座曾被稱為蠻夷之地的小城,伴著雷聲一路走來,從崇尚萬物到尊祖敬賢,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一代代先賢往圣,把這片曾經的荒蕪之地發展成為一片鐘靈毓秀的沃土,滋養著一代又一代的古城人。雷州人崇敬先賢的優良傳統,在現今社會依然得到傳承和弘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