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位女生悉心照顧老人。受訪者供圖
近日,雷州市企水鎮企水中學三名初一女生默默照顧一名七旬孤寡老人近兩年的故事廣為流傳,感動了許多人,有人還編成了雷歌傳唱:
新聞報道網上見 故事感人無是虛
雷州企水佳學校 關照老人三少年
美好心靈小年紀 尊老敬賢藏心機
愛老如親好美德 雷鋒精神傳萬年
……
面對質疑無愧于心
雷歌中的“三少年”是雷州鎮企水中學初一年級學生李媛娟、劉小欣、張佳怡,三位女生也是好朋友。六年級時,她們偶然遇到了正在路邊撿瓶子的一位駝背老人,三人心生憐憫便悄悄跟在老人后面來到他的住所——企水鎮海江村。老人的家不僅偏遠,而且一貧如洗。之后,她們打聽知道老人姓王,是位孤寡老人。
“多么不容易啊,我們要幫幫他!”三人互相交流了下眼神,彼此都明白對方的想法。三人商量,以后盡早完成作業,抽空常來看望老人,能幫點啥就幫點啥。
從那以后,王爺爺的家中經常出現三位豆蔻年華的小姑娘,她們利用課余時間幫老人撿柴、做飯、收拾房子、打掃衛生……海江村村后有一條大道,大道兩邊是田野,前方是蒼翠的樹木,這里是她們經常為老人撿柴的地方,把干枯的樹枝折斷,再塞進一個大大袋子,扛到老人家。三個人像三只小喜鵲,一邊利索地干著活,一邊有說有笑。
小姑娘們的到來引起了村民們的好奇:老人沒有親人,這三位小姑娘是誰?
當村民們知道三位姑娘與老人非親非故,是來幫助老人做好事的,又傳來一些質疑的聲音:“自己都還是小孩子,怎么能照顧好一位孤寡老人?”“雷鋒哪有這么好當的?照顧三天兩天沒問題,問題是能堅持多久?”“幫助人是假的,為了名聲才是真的。”
面對各種質疑,三位小姑娘不僅沒有怯步,反而更加堅定。她們彼此鼓勵:咱們做咱們的,但求無愧于心。
省吃儉用補貼老人
今年14歲的張佳怡,臉上常掛笑容,如春光般明媚。由于父親以捕魚為生,張佳怡便常給老人帶紅魚等鮮活海鮮。父親知道女兒的善心十分支持,有時像鯛魚這種價格比較貴的魚,也毫不吝惜地讓女兒帶給老人加餐。
為給老人改善伙食,三位小姑娘千方百計攢錢買米買菜:她們曾經用三輪車到嶺前運載干凈的自來水,換取企水鎮居民幾塊錢;撿易拉罐、礦泉水瓶變賣廢品;把父母長輩給的零花錢節省下來……
李媛娟是三位女孩中年紀最小的一個,皮膚黝黑,一對眼睛閃閃發亮,一看就是位懂事有主見的孩子。她從小與奶奶一起長大,前段時間奶奶患了重病,在市區醫院治療,她只要有空都會去醫院照顧奶奶。李媛娟媽媽告訴記者,以前李媛娟在廚房幫忙做菜的時候,常會留下幾塊肉或者一點菜,說是過一會兒再做,“后來她才坦白,說剩下的飯和肉她拿去給海江村的一位孤寡老人了。”
劉小欣性格比較安靜,這或許與她的生活經歷有關。父親患有胃病,不能干繁重的活,家里主要靠媽媽幫人曬魚干賺錢養家;爺爺早年捕魚被機器傷了手,為了減輕子女的負擔,奶奶以撿廢品來彌補生活。因為家里經濟捉襟見肘,小欣家至今仍是租房住。雖然如此,小欣還是從牙縫里省錢,把大人給的幾塊零花錢攢下來,補貼王爺爺的生活。
愛心善舉堅持兩年
日子一天天過去,三位女生也由小學生變成了初中生。
近兩年的時間,她們隔三差五相約去海江村看望老人,口中親切地叫老人“爺爺”。老人家年紀大了,精神狀態時好時壞,有時會樂呵呵地看著小姑娘忙里忙外,嘰嘰喳喳,就像看著自家孫女一般親切;有時又似乎很陌生,仿佛從來不認識她們,甚至把她們往外趕。
三人有時也挺委屈,剛開始還動了不再來的念頭。但是轉念一想,和這樣一個行動不便的孤寡老人計較什么呢?如果真不來了,他見不到我們了,不是更孤單么?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在三位女生純凈的心中有一束光,不僅溫暖著老人,也溫暖著自己。
原以為,一切就這樣默默進行下去,直到前段時間,她們的善舉被學校老師發現,這一段維持了兩年的善舉才慢慢流傳開來。企水學校校長陳開鋒在知曉了三位女孩的事跡后,召開全校師生大會,對三位女生給予表彰,號召全體學生向三位善良的女同學學習;海江村的幾名村干部也前來參加會議,對三位女生贊賞有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