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市十九中學生們在舞網龍。通訊員鄧木生 黃志明攝
守正創新傳“龍”脈,培根鑄魂樹自信。9月28日,記者從赤坎區文化館了解到:在湛江市、赤坎區以及各級相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赤坎區省級非遺“調順網龍”傳承基地——湛江市第十九中學,在做好常態化防疫工作的基礎上,日前開啟了新學期的傳承之路。
據悉,赤坎“調順網龍”始于明朝,距今已經有600多年。網龍的傳統制作采用麻網、竹木、草葉、繩纜等原材料,經繪圖、扎架、編織、連接、貼樸、合成等項工序。即先用竹篾為龍頭、龍尾、龍角扎架,取經染色的稻草、厚紙貼樸龍腮、龍鼻、下頜,細麻做須,木球作龍眼,竹板雕作龍牙,繩纜擁扎龍脊骨架,漁網拼接相連作龍身,大塊椰葉、莞草編扎龍尾,并在篾籠中間插竹桿作龍把。傳統大網龍長25—30米,小網龍長15—20米,約9—15個把位。
“調順網龍”已于2012年被列入廣東省第四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保護單位為赤坎區文化館。一直以來,在各級黨委、政府的高度重視下,“調順網龍”的傳承保護工作取得有效成果。
據介紹,湛江市第十九中學于2013年正式成立了“調順網龍”培訓班,每學期都會選拔出一些學生學習網龍。主要是利用學生的課余時間,既不耽誤孩子的學習,又培養了青少年熱愛本土傳統文化和傳承文脈的志趣。“調順網龍”保護單位每周二下午都會派出教練對學生們予以悉心指導,目前主要由該項目非遺傳承人黃金輝、黃志明負責。截至2019年,已經培養了300多名優秀學員,為“調順網龍”團隊源源不斷地輸入精英隊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