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場交流。
8月19日—20日,由廣東省風箏協會副秘書長、陽江市風箏協會秘書長、陽江風箏省級非遺傳承人梁治昂帶隊,國家藝術基金2019年度藝術人才培養資助項目——“陽江風箏技藝傳承與創新人才培養”的學員們冒雨從陽江趕到雷州半島考察,與吳川傳統風箏技藝傳承人李立文、“雷州風箏節”省級代表性傳承人吳羽江等交流風箏的制作與放飛技藝。
李立文現場耐心為來自全國各地的學員們介紹和展示了目前制作技藝已瀕臨失傳的吳川獨有的“齊云”風箏。作為“齊云”風箏為數不多的傳承人,李立文堅定地說:“傳承和弘揚雷州半島傳統風箏文化,是我作為一名老手藝人義不容辭的責任!”
交流 國內各地學員紛紛為湛江風箏點贊
據介紹,“陽江風箏技藝傳承與創新人才培養”是公益性的國家藝術基金2019年度藝術人才培養資助項目之一。此前,學員們已經在陽江集中培訓了50天,湛江是他們外出采風學習的第一站。
首個與他們交流的湛江傳統風箏技藝傳承人李立文是吳川黃坡鎮端德村人,業余愛好制作風箏,尤其擅長制作獨具吳川特色的“齊云”“擋云”風箏。李立文已經做了將近30年的風箏,家里大大小小的手工制作風箏達近百個。直到現在,已經56歲的李立文還保持著基本每月一個的頻率出新作。“齊云”風箏是吳川獨有的傳統風箏,因為能高飛到云層里,故而得名,但目前制作技藝已瀕臨失傳,李立文是為數不多的能堅持到現在的傳承人。李立文和愛人、兒子帶著八個自制的風箏到現場和大家熱情交流,并與梁治昂討論陽江傳統風箏與“齊云”風箏的區別,虛心學習,還耐心地將吳川“齊云”風箏的特點為學員們作詳細介紹。
“深入學習下來,我覺得中國傳統風箏還是很有意思的。”來自成都的學員鄺原告訴記者,從李立文的講解中,她看到了另一種傳統風箏之美。此次也是鄺原第一次來湛江,“從吳川、坡頭到湛江市區時,我們的車經過了湛江海灣大橋,大橋的雄偉與海灣的壯麗讓我印象深刻,這匆匆一瞥也令我覺得——湛江真美,以后有機會我還會專門來這里好好游覽下。”
陳雄是浙江省風箏協會副會長、青田縣風箏協會會長,還是全國風箏大賽的國家級裁判。他說:“剛剛和李立文師傅的面對面交流和探討讓我認識到‘齊云’風箏的特點和長處,聽說這種傳統風箏制作技藝已經瀕臨失傳了,我感到非常可惜。作為一名風箏愛好者和傳承人,我會帶頭呼吁大家關注中國傳統風箏,爭取把這種技藝搶救、傳承下去,并得到發揚光大。”
建議 保護傳承和發展雷州半島風箏文化
交流中,梁治昂、李立文和吳羽江等業內專家都談了對湛江風箏技藝傳承與發展的建議。
梁治昂每年都會來雷州半島參加“湛江海洋周”等活動的風箏展示和比賽,也經常和湛江同行們進行交流,像“齊云”風箏這類的傳統風箏一直是他所看好的,“現在國家大力倡導和推行全民健身運動,風箏就是一項老少皆宜的、合家歡式的體育休閑和娛樂活動。希望湛江有關部門加大力度推廣風箏運動,為推動廣東乃至全國傳承和弘揚風箏技藝、文化作出自己的貢獻。”
風箏已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廣東省內,已有陽江風箏和雷州風箏成功申遺省級項目。李立文這段時間也一直在思考,想讓“齊云”風箏等瀕臨失傳的傳統風箏能夠得到傳承,“我想讓‘齊云’風箏申遺,也想呼吁成立湛江市風箏協會,帶動更多人喜歡上放風箏、做風箏,讓更多人愿意傳承風箏技藝。這畢竟是我們的傳統文化,應該得到保護和發揚光大。”
雷州的“過冬姆”風箏被列入廣東省第四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在雷州,每年五月初五會放“過冬姆”,這已經成為當地的傳統習俗。“過冬姆”風箏非常大,最寬的可達23米,需要20多個人合力才能將其放飛,沖上云霄、在空中飛翔的“過冬姆”更是非常壯觀。吳羽江是“雷州風箏節”省級代表性傳承人、雷州市風箏文化協會負責人,從事傳統風箏研究、制作30多年,多次獲全國、省級獎項。他擔憂地說:“現在放傳統風箏的人越來越少,場地也是個問題——很多空地都陸續被用來開發了。我們其實有基礎、有傳統,希望政府部門予以更多重視和扶持,和民間力量一起推廣風箏文化。”